立即捐款

2015 港台交流會回顧

早幾天跟華人民主書院去了台北做了兩天的交流會,會議討論了兩地與中國的關係、太陽花運動、雨傘運動的分享、太陽花過後的新興政治力量等。趁現在還記得就嘗試記下分享我的看法,希望拋磚引玉能引起更多更有意義的討論。

對於台灣朋友甚為關注的「中國因素」和香港近年不斷討論的「中港關係/中港矛盾」,大家都很深刻覺得整個區域傾向中國的融合和吞噬,就是緣於中國作為全球最重要資本輸出國之一的影響。可是不論是在台灣的反服貿,或者是香港的反中情緒,其實都沒有做好社會現象背後自由貿易的問題解說,以致公眾只能夠接收得到媒體上的攻防,沒能深化運動的能量提出更上位的訴求。

至於運動策略和經驗方面,太陽花運動的爆發令參與者由原來可以觸及的群眾範圍 (幾百人) 快速擴大至數以萬計的人,令代表性和決策機制受到極大挑戰,更因此產生佔領行政院的事件。其實在過去一年跟台灣朋友聊的過程當中,深深感受到那種矛盾和壓力。323的佔領行政院行動決定過程到底是如何進行,真相是外人難以知曉,不過衝進去卻要面對沒預期和準備的暴力,使當刻很多第一次參與運動的人帶來極大的運動創傷和陰影,是佔領失敗後一個要正面處理的後果。

而運動至今卻只有很少人 (好像是只有一個人?) 去組織和跟進那些受傷害的行動參與者。我個人覺得可惜的是,佔領行政院的事件似乎在台灣社運界很難聚合各方人員做全盤檢討?或者是那些對運動決策權的爭奪、運動發展方向的角力 (升級與否)、對運動的幫助等,事後已經很難再分析?不過暫時看發起佔領行政院的學生的回應,即使再發生多一次太陽花運動,佔領行政院也會重演一次吧。不過值得借鏡的事,在雨傘運動中受創傷的初次參與者,我們又有沒有好好跟進了解和提供援助,避免削弱整體的社會力量?希望我們還有時間和機會做好這些運動後續工作。

近日為太陽花一周年,剛好其中一位總指揮林飛帆指切割323衝行政院事件是他心中另一個極大的「遺憾」,大意是指他沒有為衝進行政院事件共同負上責任,令參與者受到傷害,當中似乎牽涉到當日行動的決策參與多少問題。對比香港,去年11月19日,有示威者指立法會將審議版權修訂條例 (俗稱網路23條) ,而發起衝擊立法會大樓的行動。當時學聯學民頂住全個社會的輿論壓力,沒有選擇譴責切割行動的示威者,而是呼籲大家去理解示威者,如學聯當日聲明是:「學聯理解市民在佔領五十天後,對政府毫無回應的憤怒積怨。是次行動乃政府漠視民意的其中一個後果。我們重申促請政府:勿再拖延港人對真普選的訴求」。

即使有關的行動學聯學民沒有發起、沒有參與,但一直堅持向公眾表示理解示威者的情緒,並把壓力和矛盾繼續回歸至政府身上,拒絕敵我矛盾的二元論述,是值得記得下做法。雖然如此,但對比起衝進行政院的台灣學生 – 訴求清晰要求撤回服貿協議、馬英九下台、跟群眾共同進退,學聯學民在行動後要求升級者要有理據、行動要負責不可丟下群眾的說法,在我看來是在努力維持公眾對公民抗命的理解和信任,也令公民抗命可以繼續為公眾接受的運動方式。而這一不切割的決定,在當日其實受到若干批評 (如吳志森文章《暴力還有什麼灰色地帶》便批評「學聯學民聲明曖昧不明拖泥帶水,不同意不理解,但同時不譴責」),不過今天卻被不少人指罵學聯學民當天的切割,甚至把當日行動的失敗責任都推卸至「大台」這一稻草人身上,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另一點是太陽花的退場決策問題,事後台灣社運界的朋友都很深刻反省當初沒有跟群眾討論退場而引起了極大的群眾反彈。的確,雨傘運動的處理方式是選擇了不退場,直到警方清場拘捕。這可能是雨傘運動吸收了太陽花運動後所作出的選擇,是疏解了退場的壓力,可是同一時間卻反映到大部份人都是不願意被捕,公民抗命的理念只是承接得到一部份。即使被捕後不少人分享他們願意留下來被捕的理據,但看其後的運動變奏,hit and run 成為了現時一部份參與者的理念、策略,這一方向是好是壞,是需要我們認真檢討和分析。

太陽花和雨傘運動各自需要檢討的範圍實在太多,對我來說上述的看法並不完整,也不足夠,而香港對於雨傘運動的檢討似乎仍在起步階段。3月28日是雨傘運動爆發半年的日子,相信會有不同類型的活動和座談,希望屆時能聽到更多分析和意見,讓香港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