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耶教徒復活節為耶穌掃墓?

「上香吧。」早年前,老媽子還未成為耶教徒時,她總是在老爸子的墓前叮囑我要為先人上香盡孝。

在傳統上,中國人每天都會向家中的靈位上香鞠躬,以表示尊敬和懷念。而在清明節,則到先人的墓卑掃墓拜祭。

適逢今年清明和復活節重叠,耶教徒這邊廂記念耶穌受死復活,那邊廂轉往先人墳場掃墓。也有些索性慣常兩邊也不出席,遊埠去也!

耶教徒記念耶穌受死復活,在於感恩記念耶穌替人死和贖罪,是一種對耶穌存著愛的關係。掃墓意義也在於記念先人,並維護、修整祖先墳墓的祭祖活動,也含有慎終追遠的意味。故此,中國人掃墓祭祖與耶教徒記念耶穌受死復活,存在近似的意義。

近幾年,教會陸續發展多元化形式去記念耶穌受苦、受死和復活,當中透過視覺形式甚至體驗形式來加強信徒對耶穌的懷念之情。有教會辦佈道會,邀請名人信徒分享見證,希望透過活生生的見證來吸引人信教。也有教會播放《受難曲》片段,加深信徒對耶穌為人受死續罪的感覺,達致感同身受的效果。更有教會安排信徒扮成耶穌,脫下衣服掛在十字架上(不是釘上),感受耶穌被羞辱的感覺。

香港教會發展創新和多元化的形式去記念耶穌,本意是打破傳統框架下的靜默記念,令信徒和耶穌有更強的超時空互動(相隔二千多年),觸動信徒內心。久而久之,記念的意義由每天的習慣變成一年一次的慶典,內心被觸動的感覺也變得節日化和暫時性。當形式成為記念耶穌的著眼點時,信徒較容易忽略記念的主角,對耶穌犧牲的愛漸漸變成霎時感動。套用在清明掃墓上,就像一個晚輩於平日懶理對先人的敬意,卻只在清明節才顯出其孝心。

當清明掃墓盡孝在於平日每天記念先人,及至節日臨到才加以懷緬。耶教徒記念耶穌,也不能停留於記念節日。近代教會的文化也顯示記念耶穌的聖餐(擘餅)聚會質素下降,因著很多教會實行一個月一次記念耶穌受死復活的聖餐安排,信徒對記念的意義也隨之而變得不再重要。信徒少了記念耶穌的習慣,也將其信仰重心轉移到信徒所喜好的事上,如:音樂(敬拜聖樂,透過詩歌讚美來表達對耶穌的愛)。信徒所喜好的事不一定是壞事,但不是耶教信仰所著重(不是不重要,而不是最重要)。可是,潮流興起消費主義,信徒喜歡做的事,續漸地成了教會信仰發展的方向。

當次要的信仰價值變成最核心發展的一環,而最重要的信仰基要卻成為一種節日儀式,香港教會只能被信徒的喜好牽著鼻子走,偏離信仰核心價值「以神為中心」的信仰觀。

既然,中國傳統清明節不會因社會潮流變化而改變其習俗模式。何解,耶教復活節卻漸漸成為消費主義下的信仰儀式?並且一直以信徒所喜好為信仰核心價值?

借用郭駿輝在其文章【若耶穌生於這時代】所講作結:「耶穌第三天復活。激到復活。」

林天予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