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說文解字》也能有誤

鄙生日前撰《陳雲勿誤人子弟》,獲主場博客Mayi再三撰文回應,其鍥而不捨的精神令人欽敬。唯這次Mayi的回應卻是令人失望,近似意氣之爭,而且蓄意的斷章取義,只好被逼澄清幾句。

其實很多話在第一篇回應已經說得很白,也花了蠻多篇幅解釋《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在遊說齊宣王奉行王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乃推恩的具體建議,作者Mayi竟好意思叫人「讀孟子不可抽離其歷史環境去讀」。任何一個有丁點中文水平的朋友,會認為孟子這番話目的是想告訴齊宣王吾老和人之老「不是同level」?是想告訴齊宣王對「自己父母的好理應比其他老人家好一點」?「老吾老」是叫齊宣王先關照好自己那幫王親國戚,國庫尚有餘錢才「老人之老」,關照一下自己治下百姓?這在開什麼國際玩笑?

其次,上一篇回應的原話是「先不論那段注解其實是朱子讀《孟子》後的個人見解,多於孟子原話蘊含此意」,作者Mayi竟然把「先不論」蓄意刪去,然後借題發揮說一大堆話,繼而說鄙生「一本甚有權威的集注都可無視」,這就是蓄意的斷章取義。文中那句「先不論」,本身就含有這並非重點、先撇開不談之意,然後花了一堆篇幅解釋朱子那句「自易以及難」,寫了幾百字談論朱注,這也叫作「無視」?

坦白說,當一個人淪落到斷章取義,將對方觀點無視然後大做文章,他/她所寫的文章早已不值一駁,因為這已不屬正常的說理了。然而,既然有人誤以為鄙生是「許慎段玉裁所寫的合你用時就真理」,那倒是借機談論一下文字考證的事。作為漢字愛好者,鄙生常提醒其他同好要多做考證,不要盲目將一本或幾本字書奉作權威,之前鄙生在拙作《「仝人」點解?》一文中,也曾指出《康熙字典》在「仝」字解釋上的遺漏。

事實上,由於許慎那時不知有甲骨文的存在,他的《說文解字》有些解釋也是有訛誤的,如上一篇回應談到「王」字時,鄙生是這樣寫的:『儒家眼中的「王」是指事字,《說文解字》引孔子曰「一貫三為王」』,為何要強調「王」只是「儒家眼中」的指事字?因為不論許慎,還是他引用的董仲舒和孔子那個「一貫三為王」見解,查實都是錯的。

根據現代的考古發現,「」字最下面「一橫」的早期寫法,本來並不是單單的一橫,而是象一個斧頭,正如「士」最下面「一橫」也是象一個斧頭。可見,「士」是會意字,象手執斧頭的兵士;「王」字則像是在「士」字上再加一橫,意指「眾士之上」的意思。


圖1:「王」和「士」的古代寫法(出處:小學堂)

是故,「王」字也有機會是個指事字,但不是儒家所言的「一貫三為王」,這意思似乎源於他們不知最初的古寫,遂依自己「王道」的意思穿鑿而成,許慎時的東漢已獨尊儒術,自然沿用。另外,許慎在《說文解字》解「士」字是「數始於一,終於十」,然後引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也是同樣原理的穿鑿,現代的考古發現已推翻他的論述。

又例如上一篇回應鄙生提到的「參」字,參字本義是指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的「參宿」,古寫象參星在人頭上,參宿那三粒星後來譌變成三個「○」或「日」,「○」先譌變成「口」,「口」再譌變成三個「厶」(注:「口」譌變成「厶」的例子很多,如上圖的說文的說,右邊兌字,那個「口」譌變成「厶」);下面的「彡」在鐘鼎文中偶然會寫作「三」。故,鄙生認同《說文新證》之說,指「參」其中一義便是現在「三」字大寫的「叄」,許慎在《說文解字》說參代表商星,从晶㐱聲,這說法明顯有誤,鄙生便沒採納。


圖2:「參」的古代寫法(出處:小學堂)

事實在在證明,不管是誰,哪管是訓詁大家、是大儒乃至是孔夫子,說的都不一定就是「真理」。《說文解字》中的王字、士字和參字,其解釋都不是本義,當然這些訛誤大部份都是因為古人未知甲骨文這回事。是故,鄙生希望借此說明一個道理:切勿盲從權威,或把權威當作絕對真理,做學問時、尤其是文字考據應多看幾本書。因為不論許慎、段玉裁還是《康熙字典》,也有機會犯錯,也有機會有遺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