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是時候哀我港大?

今日讀報讀到一則新聞,令人憂心。

話說專責教學事務的港大副校長何立仁(Ian Holliday)在學生會高桌晚宴上致辭時提及港大一個名為「一國際一中國」的新政策。港大欲在2022年起,規定所有學生在學期間,至少到內地及其他國家當交換生各一次。何立仁教授還在回應學生提問時說:「如果你不想到內地,就別要來港大。(If you don’t want to go to the Mainland, don’t come to HKU)」一位社會科學系教授對莘莘學子說出這樣「露骨」的說話,委實令人詫異。筆者不在現場,不知何教授在致辭和回應提問時的語調,是高高在上,還是語重心長。我就姑且撇開他的口吻不談,只講港大此計劃給我這個舊生的感受。

大學可以亦應該鼓勵學生認識香港以外的世界。去內地當交換生沒錯,認識內地亦沒錯,不妥的是奪去學生選擇的自由,「強制」學生到內地,不當的是說出「如果你不想到內地,就別要來港大」這等辱及港大及高等教育界名聲的話。筆者並非針對內地,假若港大強制學生到英國當交換生,並說出「如果你不想到英國,就別要來港大」這等說話,我也不會苟同。暫別校園,出走世界的目的原是要豐富生活,擴闊眼界。但到那裏去豐富生活,擴闊眼界卻應是屬於大學生「自治」範圍內的事,何解堂堂港大要那麼「小學雞」?再說,若果有學生因為種種原因而不願到外地當交換生,是否就要剝奪其學習機會和畢業資格? 如果這個計劃的動機是要點醒學生港大與內地關係密切,要順利畢業就要聽聽話話,別要再在政社議題上跟港府及內地對著幹,那就令人相當心寒。如果其出發點是要學生於在學時期開始建立內地人脈網絡,方便將來找工作,這亦非常功利,兩者也非大學應有的情操。

就算不是港大舊生,很多香港人也知道港大的校訓是「明德格物」。「明德」和「格物」兩詞都是出自「四書」中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即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皎潔的品德,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格物致知」則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取淵博的知識,之後就可以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齊其家,治其國,然後「明明德於天下」,即令天下太平。

你可以說:「嘩!讀書唧!駛唔駛吹到咁大呀!」不是要「吹到咁大」,而是「真係咁大」,因為入大學絕對不只是「讀書唧」。大學原該是個孕育年輕人獨立人格和自主思維的地方,所以大學不應有多餘的規條及束縛去桎梏學生的發展。大學要做的是提供一個自由和安全的氛圍去鼓勵學生有禮地挑戰,謙虛地思辯,讓學生們成為一個個知性的人,而不是要磨平年輕人該有的稜角,讓初生之犢變成隔夜油條,只懂隨著權威點頭搖頭,又或灌輸「有奶便是娘,有錢便是大爺」的觀念,那裏有利益便趕快跑到那裏,甚至歧視輕利追夢的人。香港的教育風氣原已光怪陸離,幼稚園及小學生只顧贏在起跑線,中學則全以考試為本,若果連大學也變得如此勢利,香港將如何是好?

近來的港大若不算風雨飄搖,也可說是山雨欲來。筆者當然希望只是自己過慮,但調查戴耀廷收捐款的事件、委任陳文敏當副校長之風波,到今日的「一國際一中國交流政策」,在在令人擔心港大的百年基業會否不保。港大乃香港學術自由和學運思潮之橋頭堡,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港大失守,其他學府必難獨善其身。就算不是港大舊生,此時此刻亦應共同守護港大,更遑論曾蒙其傳道授業之人?

在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裏面,楊千嬅以行動闡釋「教書」和「辦教育」是兩回事。謹希望香港將來不用開拍賺人熱淚的「五個小孩的校長」大學篇,並高收幾千萬票房。

原文刊於<本土文集>www.menjap.com
相片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