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被權貴收割的本土農業,該如何開路?-淺評《收割,開路﹗》之一

常說認識香港農業,就是認識香港的真實歷史。這套《收割,開路﹗》所展示的農業,絕對不是都市閒情式的中產休閒種植體驗。三位農夫的辛酸,呈現著香港主流媒體有意無意地忽視的真相,也揭示著被權貴玩弄下,香港的「三農問題」──農銷、農地及農民。本人將以三篇短文闡述,本文先談農銷。

香港農業產銷的荒謬

故事的第一位主角何滿義先生,在經營有機農場前,曾為跨境貨車司機。有趣的是導演選擇了不少鏡頭在貨車及碼頭等地拍攝,內容也包括了貨運業的工傷及恥辱性的工作環境。除了突顯「在路途上收割」的主題外,也暗示了滿記擁有豐富物流知識,但偏偏在銷售上遇到困難。

由坪輋的農場運菜到的近三十公里外的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已非易事,本地有機農夫在中西區區議會舉辦的嘉年華更要跟低價大陸菜同場銷售(更聲稱在商會支持下,大陸菜價比成本價還要低)。面對吃慣大陸菜而一心到來掃平貨的街坊,新界有機菜當然難以競爭。本地農夫長途跋涉後,又生意不佳白坐一日做花瓶;在政府官員眼中卻是一場成功的大龍鳳,嘉年華已在今年一月再舉辦,希望沒有農友中伏。

香港特色的物賤傷農

物賤傷農、物貴傷民,原本就是農業生產跟市場需求脫節而產生的一個矛盾,世界各地政府都努力尋求解決方法。但香港的農夫卻因為官方渠道統銷不當,而面對多一重壓力。相信大家對三月尾無線新聞報導都有印象,我們平日買的有機認證菜至少三十蚊一斤,原來菜統處的收菜價可以低至兩個半!即是我們付出的價錢,真正能交到農夫手上的不足一成。面對天災蟲害,要種出靚菜已非易事,眼見成果賣不出合理的價錢,絕對令農夫非常痛心。電影的第二位主角洪愛珍女士就遭受菜統處低價收菜,甚至彈菜之苦(即批發市場買不出,要退回農場)。根據珍姐的說法,真是肥料錢也賺不回。

港英政府在戰後成立蔬菜統營處,並訂立法例確保蔬菜必須經該處批銷(曾有法例規管,界限街以南必須有證明文件才能搬運廿五斤上以的蔬菜),就是為本地菜農打破食水極深的欄商掮客制度。想不到在八十年代香港大量引入大陸菜後,菜統處已變成依賴經銷大陸菜維生的機構(2013-14有98.3%的銷量都是入口菜)。本地菜的批銷頓成雞肋,菜統處也沒有動機去改革超市賺盡上架費的本地有機菜批銷。面對農統皆蝕的困局,無線新聞訪問了菜統處羅經理,他的回應實在是誠懇得可以:

羅家豪回應指:「除了我們菜統處之外,其實農戶都很有多渠道作銷售,始終有機產品價錢與常規產品有一定距離,所以於市場發展上相對有一定困難。」他承認農民想賺錢最好不要找菜統處收菜:「因為我們只是其中一個協助銷售的渠道。」

面對利潤豐厚的大陸菜市場,相信當年成立菜統處的初衷,早已被忘記得一乾二淨。直接影響農夫生計的產銷也做不好,再多的貸款及資助都只是杯水車薪。與其勁蝕五百多萬去推廣多數農夫無緣參與的水耕科技,何不好好改革本地農產統銷制度?

農民為何要兼顧銷售?

第三位主角黃如榮先生絕非一般農夫,他能研發買菜apps,無懼風雨親自送菜開拓直銷客源。收入可比交菜統高幾倍,但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實在難以估量,並非一般農夫可以做到。要復興農業,我們不應要求每位農夫都是十項全能,反而應該思考如何讓農夫能專心種菜。如果有完善的產銷制度,農夫也不怕賣不出而相應提高產量。同時歐洲盛行的不完美蔬果(Inglorious Fruits and Vegetables),以平價出售賣相不佳的本土蔬果,市民只需多切幾刀就能享受健康本土蔬果,農夫也不需為填補下欄損失而提高售價,絕對是本土農業復興的新方向。

不論網購、農墟或快閃賣菜,民間已不斷湧現各種賣菜模式。無奈地政府非但沒有支持,二月份粉嶺的民間農墟更因康文署突然不批出場地而被逼取消。政商權貴大搞盛宴是否真心為農,可見一斑。綠色生活、健康食品近年大行其道,眼見被權貴收割的本土農業,該如何開路?我們必須認清農業當下問題及發展願景,避免藥石亂投。《收割,開路﹗》這套紀錄片以三位農夫的故事交織出本土農業實況,絕對誠意推介!有關農地及農民將另文再談,今次希望拋磚引玉,推介好戲同時引發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