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賢臣應為一面鏡

傳說中有個無敵盛世叫「貞觀之治」,無論文治武功都係空前成功。

貞觀之治之所以成功除咗係唐太宗李世民本身被傳為英明神武之外,仲有就係李生身邊有一班賢臣,其中一位為人所津津樂道嘅就係諫官魏徵。

之所以叫諫官就因為條友經常頂撞佢老世阿李生。例如有次李生見唔夠兵用,佢就聽宰相封德彝講打算徵未夠秤參軍嘅男丁入伍,當命令落到魏徵部門嗰陣魏徵死都唔簽字(監察制度幾重要呢)。

當時李生怒斥:「朕意已決,事與汝何干?」(註:我話咗咁就咁,關你差事)

魏徵回道:「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獵,明年無獸。中男充軍,租賦雜徭下降,更何況兵不貴多而貴精,毋須湊數。」(註:夠秤嘅去咗當兵咪要啲未夠秤嘅做嘢交稅,未夠秤都當埋兵咪無收入囉,更何況兵貴精不貴多,洗鬼跑數咩柒頭)

李生諗諗下又覺得真係柒咗,於是下令叫人停止收兵,仲醒咗個金甕俾魏徵(唔好問我幾大個)。

由於時間關係,後來魏徵瓜咗,李生覺得極度傷心,稱自己失去一面鏡。

我個人認為歷史有好多嘢都俾人修改過,尤其係依啲講到咁神嘅故事都唔知有幾多係水分,不過依個故事就好教育意義。作為一個賢能嘅參與者,面對領袖嘅時候應該好似一面鏡咁,好嘅壞嘅都要反映畀你地嘅領袖知道,應該敢言進諫(或有技巧地進諫喇),而唔係一味盲目跟隨支持,因為領袖都係人,佢哋唔會做咩都啱。如果一個參與者只係盲目支持,覺得領袖講咩都啱嘅,其實變相做咗個擦鞋仔(我知無心嘅),輕則令領袖不斷自我感覺良好,重則會國破家亡。

不過賢臣就要遇到一個廣開言路、接受意見行動亦會改變嘅明君先會有用,如為領袖者屢勸不善或甚至為一言堂,作為賢臣嘅就要考慮「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唔好以為依啲叫反骨。

當年衛靈公問孔子點樣行軍布陣,孔子即刻回答:「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注:祭祀禮儀我就識,打杖我識條鐡咩)」。之後孔子就叫啲學生離開衛國。學生唔知點解,於是孔子解曰:「鳥擇木,無木擇鳥。」即係覺得衞靈公柒,唔識知人善任亂Q咁嚟,唔會係個明君囉,咪以為孔子只係識教書,佢係有啲料到嘅。後來句嘢演變成「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

對於行政失當嘅領袖係要予以懲罰,如果無懲罰,領袖只會自以為是難以改進,而賢臣離開就係對領袖一大懲罰,其實我哋一直追求民主其中一個大原因,都係想有個機制去懲罰行政失當者啫。

當然,除咗離開,都仲希望可以有其他有效方法令屢勸無效嘅領導者覺悟喇,更加希望有高人指教 。

========================================================
鄭重聲明:
1. 進諫前題係要有 point,如果你係又鬧唔係又鬧到時俾人打唔好賴我
2. 此文無需對號入座,能夠令你諗到自己身處境況都不妨思考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