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還沒有過去的榮豐工廈劏房事件

荃灣榮豐工廈劏房居民被「突然封屋」事件,引起社會對工廈劏房安置政策的關注和討論。早於本年的3月23日,居民已向立法會申訴部求助,由李卓人、梁耀忠、張國柱、梁國雄和陳恆繽議員負責跟進;在會議上,屋宇署、社署及房署的助理處長級官員表示,會待街坊的安置有結果才執法。然而,屋宇署卻違反承諾,於4月29日聯同防暴警察突擊封屋清場,居民在毫無準備下無家可歸,連奶粉和藥物也未能即日取回。居民與協助他/她們的團體和市民到屋宇署總部抗議,要求「先安置、後清拆」,並希望與屋宇署署長對話,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可惜,居民於署長辦公室外靜坐了四日,不單未能見署長一面,更於5月4日凌晨被商場的保安和警察再一次清場。居民失去家園的同時,也被奪去了尊嚴。

妥善安置=鼓勵更多人入住工廈劏房?

其實,居民要求的「先安置」,並非「入住公屋」,而是入住比較鄰近原住處荃灣的石籬中轉屋邨。屋宇署署長許少偉於5月1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如果所有在工廈劏房內的住客,他立即可編配到他們很願意入住的住房單位,其實是變相鼓勵更多人搬入這些工廈劏房,這對香港整體的住屋情況沒有幫助。」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倒果為因;既抹黑劏房居民,又推卸責任。工廈劏房的出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政府並沒有設法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香港沒有租務管制,租金不斷飆升,對於一些沒有公屋,又無力置業的市民而言,就只能夠繼續「捱貴租」,由狹小的唐樓單位搬往更狹小的劏房,再由一般劏房搬往居住條件更惡劣的工廈劏房。

面對基層市民如此嚴峻和迫切的住屋問題時,「離地」署長許少偉的言論令人氣憤之餘亦突顯他的無知:「我就唔係好清楚,而家喺市面上劏房嘅租金。咁我始終要講一句,不論租高與低,劏房嘅租金,大家都唔可以忽視。換句話講,就算劏房價很低,都唔應租住入去。」入住危險的工廈劏房,是基層市民逼不得已的選擇;政府只管取締而沒有整全的安置和長遠的房屋政策配合,封屋行動就等同將窮人迫上絕路,並沒有正視問題的根源。勞師動眾,最後只是將居民由一所工廈劏房趕往另一所工廈劏房,到底香港政府是在解決問題,還是製造更多社會問題?

署長認為居民「很願意入住的住房單位」,亦即石籬中轉屋邨,於1967-1968落成,樓齡接近半個世紀,在九十年代改為中轉屋邨,提供共1928個單位。或許許署長真的不知/理民間疾苦,也沒有視察過石籬中轉屋的環境,但我們可以從數年前土瓜灣塌樓事件後的一些報導,了解一下石籬中轉屋的情況。於2010年2月1日,東方日報有一篇題為《滲水甩石屎中轉屋似危樓》的報導,該報導指「單位環境及設備質素差劣,廁所面積不足三平方呎,坐廁距離沐浴處僅一隻手掌,轉身便碰到坐廁,莫說在內更衣……石籬原住戶沈太表示,邨內單位狹小兼無間格,一家三口其中兩人睡在床上時,另一人便要睡在地上,經常有石屎鬆脫、滲水等情況,廚房在露台側,無窗,下雨水浸嚴重,其同住一邨的親友稱,住上單位十年仍未能上樓」。看來,石籬中轉屋的住屋環境應該難以「鼓勵更多人搬入這些工廈劏房」;當然,也不見得住進了中轉屋便可以加快上樓。作為屋宇署署長,他這番言論,除了引起民眾之間不必要的矛盾外,對解決基層住屋問題實在沒有任何幫助。

製造矛盾假象,完成當權者的大計

而挑起社會矛盾的,還有「體恤安置打尖論」及「居民大部份是新移民」的說法。「體恤安置」是一項房屋援助計劃,房委會每年撥出數千個體恤安置名額予一些有迫切住屋需要的人士,跟一般輪候劃分開來,屬另一條隊。有關個案必須經由社署推薦,社署會以「社會因素」和「醫療因素」評核每個申請,然後再交由房署進行資格審查和批核,不存在「打尖」或「偷步」上公屋之說。「體恤安置打尖論」的負面效果,跟「綜援養懶人」的論述異曲同工,亦完全配合當權者強調「大市場、小政府」和「靠自己」等的意識形態。只要一談福利,官商便擺出「福利國家」作擋箭牌,而當福利變成洪水猛獸,政府對香港社會便只會作出短期的小修小補,不會作長期承擔,更不會根本改變不平等的分配結構。長此下去,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階級矛盾被轉移成族群對立,民間力量互相抵消。

近年中港矛盾不斷升溫,「自由行」、「新移民」和「大陸」等字眼很容易挑動部份港人的情緒。源於種種歷史因素,港人產生這種「抗中」情緒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一句包容當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把根本的問題錯置,要對症下藥,政府應盡快制定一套有利香港社會發展的旅遊政策和人口政策。香港是個富裕城市,如何讓港人安居樂業,特區政府責無旁貸;可惜,這個政府總是背道而馳,甚至製造種種假象和迷思,誤導市民,轉移視線。以「香港地少人多」為例,這句話我們從小就學會,幾乎都沒有懷疑過,畢竟連教科書都這麼說。然而,本土研究社於2013年出版的《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一書便指出,「香港總面積為1104.39平方公里,當中已發展地區佔香港的土地24%」、「根據規劃署數字,公營房屋只佔全港土地的1.4%,私人樓宇則佔2.3%,以及鄉郊居所佔3.1%」、「根據政府規劃署公佈的2011年香港土地用途統計,原來「空置發展/正在進行建築工程的土地」及「其他土地」,相加起來已高達38平方公里(即約4000公頃)。若充份利用這些已平整的空置土地,即可提供相等於現時公營房屋2.4倍的建屋面積。」因此,問題不在於土地供應不足,而是土地用途的分配與普羅大眾的需要脫節。

同理,要是我們把政府政策的失誤都歸咎於新來港人士身上,其實也是將問題錯置,除了情緒發洩,不單於事無補,更輕輕放過了始作俑者的當權者。就像是次工廈劏房戶被「突然封屋」事件,重點不在於居民是否新來港人士,而是特區政府如何讓基層市民能夠最起碼地,有個長久而安全的居所。如果房屋是商品,這個要求當然匪夷所思;但如果你/妳也認同,房屋是一項基本的權利,這個要求其實很卑微。要是這次事件,居民能有多點的支持力量,或許就能夠推動政府從促制定工廈劏的安置政策,甚至讓社會凝聚更大的壓力,迫使政府正視公營房屋短缺的問題。而參與抗爭的居民,他/她們就是用自身的經歷去建設香港,讓香港變得更好。這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力量,我們要做的是支持而不是摧毀,這才真正合乎本土的利益。現時新來港的,大部份是港人在內地的妻子,她們來到這裡照顧家庭,培育下一代,落地生根,以香港為家。試想,假若來港的都是較富有的人,沒有得到過香港社會的任何幫助,這些人對香港會較難產生歸屬感,當然,用以建立公民社會的公民意識也就無從談起;而這,正好協助完成中共真正的換血工程。

據聞,政府還會逐步取締一百幢有違規劏房的工廈,是次榮豐被突然封屋,不過是個序幕。特區政府當務之急,恐怕不是離地落區硬銷「袋住先」,而是認真處理工廈劏房的安置政策、制定符合市民需要的土地用途分配機制,以至於一套能正視中港矛盾的旅遊政策和人口政策。如果政府仍舊採取像屋宇署署長許少偉的處理手法和態度,連跟受影響居民見一面也不願意,香港的社會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官逼民反,實非我城之福。

文/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