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三角朱古力西餅

看到金門橋的電影海報,除了想起N年前的旅遊經歷外,還想起佐敦一家以金門橋作標誌的小麵包舖。

或許我前世是鬼妹,又或者過份崇洋,我愛吃麵包多於吃米飯。

小時候街坊小麵包店很多,它們各家也有自己的秘方,味道不盡相同。同是菠蘿包,這一家的菠蘿皮較脆,另一家的麵包味道較甜,那一家的麵包咬下去較札實(實在不知道要怎樣形容)⋯⋯後來,小麵包店越來越少,社區的麵包店,都變成來來去去那幾家連鎖店,不是說它們的麵包不好,但是,沒有了那種獨特的味道。

有段時間,常去佐敦,偶然發現了唐樓裡的一間舊式麵包店,售賣的是較普通和飽肚的麵包款式,有中式老婆餅、皮蛋酥,有蒸的飽點,有車仔麵,但最特別的是懷舊西餅!

小時候流行一種三角形,以朱古力包邊的西餅,現在很少餅店做這種款式。吃的時候,總是先把兩邊的朱古力包邊分別吃掉,再吃西餅。另一種大大件的切片牛油蛋糕,有原味,有雲石色的混合口味,也很少在外面見到了,其他餅店的,都沒這麼大件。

光顧過他們的麵包幾次,那種「懷舊」的感覺很親切。

每次經過,最少也買個蛋撻。他們的蛋撻是曲奇餅皮,吃起來比某家蛋撻名店的更美味。若夠幸運,買到出爐蛋撻,咬到脆脆的餅皮,吃著熱呼呼的蛋黃,總想高呼「好幸福唷!」

它的西餅,牛油切片大大件,牛油味道夠香,很有小時候的感覺。有一次買了半磅小蛋糕給學生,小朋友們一致說「好味」!

或許,現在講求健康的人們,包括自己,也愛上吃西式的麵包,即是那些全麥、 黑麥、 五穀等等的麵包;蛋糕也選蛋白蛋糕,有時甚致自欺欺人吃代糖切餅。鮮牛油香味的蛋糕,想起跑步機上的辛勞,大多時候也敬而遠之了。

但是,百花齊放,似乎才是香港特式!你愛你的健康麵包,我買我的牛油切片,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和店家簡單聊過一陣,他們開業約十三年左右,現址只做了三年,前十年在另一個附近的舖位,因為租金大幅上升,才搬到現址。

我好奇的問,為何他們會堅持做一些「懷舊」款式的西餅,原來是因為師傅的喜好,而且這樣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他們的特式。

並不是說新的不好,世界不斷變遷,每日總有新事物出現。而人們的口味,也隨著生活方式而有所改變。不過同樣不能一面倒說,舊的就該消失就是了。

這是一個奇怪的城市,明明我們有好的特式可以保留,卻又一味拆遷和建設。舊的房子各有特式,卻隨著社會發展,全都變成差不多樣子的高樓大廈。反而那種中西夾雜的色彩,已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失去踪影。小時候,香港有不少外國遊客,還有人力車可以載他們遊覽,那種新舊交錯,中西夾雜的香港味道,已經找不回來了。

人們凡事看「錢」看,除了(富有人家口袋中的)「錢」,我們還有什麼?

正如這家小小的麵包店,他們的售價比起連鎖店叫「便宜」,但卻比附近另一些麵包店「貴」。面對這樣的競爭,他們仍堅守質量,沒有因此轉用較平價用料,是故麵包無法再調低價錢,於是只好在麵包以外,另僻增加收入的途徑。

從遷到新店開始,除了麵包、西餅、中式老婆餅等,還加上中式蒸飽點、砵仔糕、車仔麵。初期還有賣一些蛋糕材料,後來因為買蛋糕材料的人少,才沒有繼續,只是偶爾有人問到,他們才為客人預備。

變通和堅持,是我喜歡這家店的原因。

我所介紹的店舖,或許在許多人眼中並沒有什麼特式可言,但每一家店,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以及店主在經營上令人欣賞的特質。

作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