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拒肉」

上星期,我路過大埔一個球場,看見有天后誕傳統戲棚慶祝活動,便走進去逛逛,除了有大戲外,更有攤位售賣傳統小食,我留意到其中一檔有一樽一樽寫著「素食菜甫」的東西,看起來很美味,最適合用來和白粥一起吃吧,想了又想 – 菜甫(即是醃製的蘿蔔)不已經是植物嗎,為甚麼還要畫蛇添足加上「素食」二字? 一問之下,當頭棒喝。

原來,「素食菜甫」的包裝上所指的是佛家的「素」,即是不含葷菜,「葷菜」是指蒜、蔥、韭菜和洋蔥,佛教都主張不要食用,據說主要的理由是認為食用這些含有大蒜素的蔬菜可能會使人產生性慾,帶來憤怒的情緒,又會召來邪惡的鬼神。

同是「素」,但茹素的動機卻各有不同 – 有宗教的、有為了個人健康的、有為了支持環保的,當然近年更有因為動物權益的。雖然無論因任何動機茹素也會帶來個人健康、改善氣候、及惠及動物福祉的多重好處,但若能坦言無畏地說明茹素的根本原因,才有希望把理念推至個人以外,更有效感染其他人,漸漸消除茹素者們的孤立感,把動物權益意識更堂堂正正地帶入主流日常生活,讓更多人實踐「純素生活」,邁向真正解放動物的一天。

以下是動物權益素食者一定不會陌生的一個場景:
與同事飯局,突然有人問你 「啊?你吃素的?是佛教徒還是健康理由?」。你心中隨即爭扎,坦言不願參與屠殺動物,會令大家不安、難堪、白眼、嘲笑…. ,求其說個「得體」的理由,又陷自己(和動物)於不義,明明這是教育別人的好時機,但又衝不破社交禮節的障礙,如何是好?….

無疑,有時在這些場合加入少許幽默感,可以避免破壞融洽氣氛,但若然然有一個更直接、簡潔、清淅及受尊重的名稱可以一擊即中地道出素食的實踐及其原因,不是更好嗎? 「素食」一詞已歷史悠久,但在今天的不同素食背景下,難免有點兒陳腔濫調,對動物維權朋友來說,更有點寄人籬下的感覺、說得不暢快、不坦誠、不到位。 (英文的vegetarian 和 vegan 兩詞,同樣隱晦)

下次再有人查詢閣下茹素的事情,不防試試說:我是「拒肉」的。 (英文: I am a “no-meater” ) 看看感覺如何?

後記:對我來說,葷菜不葷菜、邪惡不邪惡,無關痛癢,只要不傷及動物,就是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