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根本選擇不多,每日都只有蘋果

近日與從事網上市場推廣的朋友閒聊,他說在香港市場上有兩個成功故事,已成行內經典,那就是蘋果和蘋果。

第一個蘋果是蘋果日報。自九五年六月創報,至今快將二十年。早於九八年,蘋果日報已提供網上版,可說走在潮流尖端。零八年推出的蘋果動新聞,一舉模糊了新聞和娛樂的界線,抽空本已叫人哭笑不得的社會時事內涵,令所有人事一律成為笑料。朋友的看法是,眾人之所以追看動新聞,不止因為其抵死嘲弄作風,更是因為要避免與友儕脫節。你可以不了解政改細節,但你不可以不知道高永文在面對市民質詢時大出洋相,而那醜態經過動新聞剪輯、旁述後,公眾對高永文的印象就七七八八框住了,討論的重點也從政改方案本身、官員的識見和態度,轉移至動新聞尖酸刻薄、二次創作的挖苦手法。在笑聲中,公司裡同事無語共餐的尷尬、車廂中旁人的手肘汗臭頭皮所致的不快,都一一消解了。

一段動新聞約兩三分鐘長,一篇報道不過七、八百字,一分鐘內可以讀完。都說這是資訊爆炸的年代,大部分新聞不過是東拼西砌的消息;眨眼間可以了解的事,為甚麼要花時間看動新聞?如果朋友的說法屬實,動新聞最大作用是以資談笑,那它走紅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人不懂得處理現代生活中如豬頭骨般的獨處時間,而渴求在群眾無害的笑聲中安身立命。

不過,第二個蘋果走紅後,現代人究竟有多少真正獨處的時間,也令人懷疑。由個人電腦先驅,到小眾專業用家寵兒,再憑iMac、iPod以至iPhone殺出一條血路,蘋果電腦公司一直示範如何走在潮流之先。現時,一果在手,每個人都可連接全世界。獨處不再是在物理上與外界隔絕,而是廁身在人群中,卻不必回應外界的干擾和刺激。

朋友說,蘋果厲害之處在於助長用家放大自我,然後將之與產品綑綁在一起。你在街市買了一個爛蘋果,可能第二天就回頭數臭檔主。然而,不少人用蘋果的手提電話,遇上有人批評其系統不足,或技術規格可改良之處,每每會反唇相譏,或替蘋果辯護,全然忘了消費者的權益,或科技與人便利的原則。同是爛蘋果,同果不同命。

在不斷追求與群眾連結的過程中,自我不斷膨脹,組成群眾的個體卻一點一點消弭,如細雪落在越滾越大的雪球上,終至無跡可尋。如此局面,固然不全是iPhone所致,但當iPhone用家日益不能自制,手指無意識地在螢幕上滑翔,人際交往之凋敝也就不問可知。

伊甸園裡的蘋果,象徵人類選擇犯禁;現代的蘋果,在打破禁忌、解除束縛的旗號背後,卻似乎建立了另一道圍牆。用蘋果電話,看蘋果新聞的現代人,與他們祖先的相通之處,或者是在啃了蘋果後,便離伊甸園越來越遠?

撰文:黃卓楠

天光墟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