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採訪手記:三代農民的故事

採訪手記:三代農民的故事

為了寫一篇關於新農業政策的報導,走訪三個本地農場,訴說的是人與土地的連繫,是手藝的傳承。在資本發達的香港,卻是奢侈,是苛索無度。不為甚麼,只因大地產商嫌你阻住發達,政府的所謂支援,只是閉上眼睛,任由市場決定農業命運。小農要命運自主,談何容易?又一個洪流淹沒農地,未來的農民消失於石屎森林間。我拒絕歸咎這是時代悲歌,因為這絕對是人為之過!

第一戶到訪的是在錦田種稻米二十多年的梁伯。早上九時,已烈日當空,梁伯從小屋間出來迎接。「唔好嘈!」梁伯沒好氣的為我們呼喝那條籠裏的黑狗,大概這是農村特色,嚇得嬌生慣養的城市人膽戰心驚。梁伯依然一派悠然自得,「入嚟涼吓冷氣啦!飲唔飲嘢呀?」一打開雪櫃,塞滿了一罐罐啤酒。

城市人喜歡說,耕田邊搵到食架,或者喜歡罵人,「返鄉下耕田啦!」、「一腳牛屎」,背後自是一套「耕田等於落後,等於不文明」的思維。梁伯直言,真係搵唔到食架!「依家都係靠做裝修搵食,菜統處有時俾得幾毫子一斤菜,少得濟仲會『倒海』。」他解釋,現在內地菜頂爛市,手工好,只是不知入面多少農藥,「得個樣靚囉!你睇佢啲菜都唔啱季節就知,食完都唔知食咗咩落肚。」他指現時耕種只是興趣,「幾個月先一批菜,都係種嚟玩吓,過年種蘭花拎出去賣仲搵得多錢!」說罷又哈哈笑起來。

這種爽朗,不是人人學得來。在坪奢耕種有機菜的珍姨,緊抿嘴唇,一個人頂著竹製闊邊帽,在廣闊無垠的農田上,默默彎腰苦幹。她領我們到更寮透暑,更寮內放置各式各樣的農具,亂中有致。珍姨找來幾張椅子,還連聲說不好意思,地方淺窄之類的謙遜之話。談到農業園,珍姨一語道破:「農田唔係話搬就搬,尤其種有機菜,佢要嚟驗啲水土同設備合唔合標準。」珍姨說她與老公在這裏耕種已四十多年,差不多半輩子在這裏渡過。她坐在門側,眺望一片綠悠悠的海洋,一代農民莊敬自強的側影,我無法忘卻。

上一代人的志業,下一代人躍躍欲試。年約三十的Johnny,孑然一身,游走於元朗阡陌間。前往農田的路上,穿梭小徑間,遇上有人在裝插欄杆,他默然上前幫忙固定另一端,無需多餘的話語溝通。城市人的疏離,在農村裏化成互助的默契。與Johnny笑談新農業政策諮詢文件裏的特寫故事,原來被歌頌為成功例子的荔枝園就在附近,我們決定一探究竟。

上到山頭,望過對面立即見到泥頭車無間斷地傾倒泥頭,與我們這邊翠綠的山丘形成強烈對比。我們無法走過去,因為兩端的泥頭已覆蓋原來的農地,中間分隔之處形成一個深坑。雖然不知道這裏是城規會口中「先破壞,後建設」的例子,還是非法傾倒泥頭。不過兩者均無傷大雅,因為即使違規後要復原,只要泥頭上生出數株雜草,已算是變回「綠地」。

香港有四千五百二十三公頃農地,近八成半荒廢。為甚麼香港農地不能農用?翻查資料,自從八三年Melhado案,高院裁定「契約附表所列的土地用途只屬說明性質,並非爭議中所指的隱含契約類別。」從此,當局不能通過集體政府契約有效規管農地用途,導致大量農地被改作貨櫃場等非農業用途。

那麼城規會呢?城規會成員許智文(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在一次工作坊中透露,任何人均可入紙向城規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且次數不設上限,只要通知業主即可。中文大學地資系副教授姚松炎指,現時香港沒有空置稅,當地主空置農地是零成本時,他們便會覬覦將農地轉作房地產用途謀利,所以他們不會跟農民簽長約,造成農民朝不保夕的現象。

土地正義聯盟執委劉海龍指,現時香港農業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土地供應不穩,「農業係好在地嘅嘢,唔係話搬就搬。依家政府一話發展,就趕絕啲農民。」他分享說認識一個農夫,被地主告知有人想買該農地用作傾倒泥頭,著他找地方搬。他最後由元朗搬入大嶼山,每天來回農田車程長達三小時。劉問他為何不找漁護署為他配對原居地附近的農田,「好記得佢話,因為我唔想咁快再『被發展』。」

「農業園最大問題係,佢收平均市值租金。咁園外收緊低過平均數嘅地主就會加租,到最後平均數就會變成最高租值。咁全行租金都會被拉高哂。到時齊齊捱貴租。就算佢收最低市值租金,都會形成惡性競爭,園外交貴租嘅會做唔住。而且,如果要用到幾十億買地先可以確保農地農用,咁我哋要規劃署嚟做咩?規劃署就係要嚟確保私人土地符合公共利益。」

他續指,農業園選址未定,很多地主欲謀取一筆橫財,「因為偏遠地方起唔到樓,所以賣俾政府係最後一個發達機會。用《收回土地條例》可以賠到800-900蚊一呎,而市價只係100-200蚊一呎,所以政府係俾緊一個誘因地主囤地,趕走啲農民。」他總結,農業政策其實是關乎香港整體土地規劃問題,這次只是漁護署受靶,發展局和規劃署則躲在背後。而香港人正要為這種賺錢至上的發展思維付上代價。

猶記得馬寶寶社區農場的Becky說,「農場喺成個社區網絡裏面,係幾代人花好多心思去建立嘅事,唔係一個農業園可以代替。我哋真係好弱勢架。」「幾代人」在冷冰冰的政策下的徬徨,在我心中揮之不去。因為我正目睹下一代的農民的故事,在開始前已被告終。

(特此感謝土地正義聯盟大力協助。)

圖片來源:網絡短片《新界東北 North East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最後畫面截圖,消失中的新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