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回二零零零年——談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對明年大選及民進黨執政的啟示(二)

重回二零零零年——談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對明年大選及民進黨執政的啟示(二)

「小辣椒」洪秀柱—國民黨的真命天子?

在前文作成後的大約一個月,隨著兩場對台灣未來極為重要的選舉—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和其後的立委選舉逐漸逼近,媒體對兩方面亦開始廣泛報導和評論。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在突破國民黨黨內初選機制的防磚條例之後,看似篤定獲得國民黨的提名,代表參選總統。但明顯國民黨這百年老店在去年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後引發了黨內積累已久的派系矛盾:經過七年的施政失誤而導致民望大幅度下滑的總統馬英九批評現任黨主席朱立倫沒有為黨參選明年的總統大選; 朱立倫本被視為明年總統候選人大熱,但卻在去年新北市市長選舉中僅僅以些微差距擊敗被評論認為已經過氣的民進黨元老游錫堃,加上在地方選舉中大獲全勝的民進黨氣勢如虹,他以競選時承諾會完成市長的任期和將會為國民黨萬一在明年敗選時而負責為由,掛起了免戰牌。

而評論也認為洪秀柱的出選,其實是由國民黨內部,特別是外省派系為了阻撓他們眼中的本土派,甚至早已被質疑是「藍皮綠骨」的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早前王金平被指控關說案便被視為馬英九及其親信等與王金平矛盾的一次大爆發,其後在318學運時王金平身為立法院院長也被批評無視黨和政府的立場,單方面向群眾讓步)但當洪秀柱成為候選人後,黨內對她的質疑卻愈來愈大:她與黨主席朱立倫在訪美一事說法有明顯分歧;而她在兩岸關係的論述提到比馬英九所主張的「一中各表」更為親中的「一中同表」,因而被稱為「急統」;她其後又表示「中華民國不能說,一說就成了兩國論」,該言論立即遭到民進黨發言人炮轟「既然中華民國不能說,那閣下在選的是甚麼總統」。 這些通通都觸動到國民黨內部的神經,即使是外省派系。

而更重要的是洪秀柱始終並非黨內的一流人才,因此候選人其實仍然存在變數。在多次總統大選扮演第三勢力的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近來也頻頻放話,被傳有機會與國民黨協調,重組2004年總統大選的國親聯盟,其副手也被指可能就是王金平,試圖整合泛藍選民。但基於程序公義,國民黨原則上必須提名洪秀柱。所以一旦成事,洪秀柱極可能被黨內勸退,自願退選,讓路予宋楚瑜。

由洪秀柱在近日就有關其兩岸立場的言論進退失據可見,候選人對兩岸關係的論述及相關政策往往會是台灣總統大選決定性的一環。2008年的大選,因為前總統陳水扁在經歷八年任期後仍未能兌現當選時的兩岸對策,在第二任期高調主張台灣正名和獨立、廢除國統綱領等均令兩岸關係前所未見地緊張,加上弊案纏身; 而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主張兩岸關係回到藍營的統派主張,盡量避免激化台中之間的矛盾,並重新聚焦於復甦台灣自步入二千年後嚴重衰退的經濟。從選舉結果亦可見其主張確實獲得不少在過去八年厭倦了統獨問題和兩岸緊張關係的台灣公民認同,間接令統獨爭議彷彿一度被經濟問題蓋過,消失於枱面之上。

但馬英九及其政府對台灣的經濟衰退顯然無從入手,台灣青年自嘲式的網絡關鍵字「22K」揶揄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至今仍然沒有任何起色。而完成的七年任期中一浪接一浪的社會運動如反媒體壟斷,反黑箱服貿等也明顯指向他過度親中的兩岸政策,台灣人民開始憂慮中國在當年文攻武嚇失敗後轉以採取的經濟滲透、媒體收編正逐漸侵蝕台灣的核心價值,間接令統獨和兩岸關係在明年總統大選重新成為焦點。

筆者希望藉回顧2000年台灣實現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兩岸論述以及其後在內政,兩岸和外交層面所面對的困局,從而檢視蔡英文在競選時的「維持現狀」論和當選後會否重現陳水扁任期內的種種。

最弱勢的台灣總統—由蔣介石到陳水扁

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節節敗退後遷台。台灣的第一代領導人蔣介石在遷台後,因國民代表大會在1947年內戰爆發時所頒布的臨時條款,即動員勘亂時期仍然生效(其原意是作為中華民國正處於戰爭狀態的暫時性措施,凌駕於中華民國憲法), 再加上其後在台實施的戒嚴令和附屬有關黨禁、報禁、懲治叛亂等條例,令國家機關權力高度集中於蔣介石身上(同時也令國民政府動輒便用這些戰爭時期的條款、軍法審判等打壓甚至處決黨外和台獨運動人士)。身為第二代的蔣經國自然也繼承了各項臨時條款所賦予的權力。

至於第三代的李登輝,他在蔣經國突然身故後成為總統,而在他上任前期,隨著民進黨於1986年成立、台灣解嚴等,多場社會運動如野百合運動相繼爆發。李登輝靈活地藉社會運動中的不同主張:廢除動員勘亂臨時條款、「萬年國民代表大會」、總統直選……既促使台灣社會和政治體制的改革,也同時將台灣黨外和民主化運動於九十年代步入高峰的龐大壓力轉移到國民黨內對其不信任的保守勢力和外省派系,迅速鞏固自己在黨內和國民政府的地位。他在面對民進黨的迅速掘起和中共的武力威嚇,仍然能夠在1996年的第一次總統直選成功連任,可見其影響力。

到了第四代的陳水扁,他是繼李登輝後的第二位直選產生的台灣總統。陳水扁既非如蔣介石般出身自軍人,也非如蔣經國屬蔣家後人。他沒有臨時條款的加持,在他上任前,台灣在政治體制上的改革基本上完成,社會運動也因而暫時冷卻。另外,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的一段威權統治,甚至到了民主化後的今天,不少人仍然認為台灣長期受到所謂「黨國不分」的影響。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的關係密不可分,由近年有台灣的公民團體發起追討國民黨不合理地龐大的黨產(根據統計,國民黨的黨產相信高達240億新台幣)便是一例。而短短成立數年,以街頭抗爭起家的民進黨,在經濟、人力資源等規模根本無法與國民黨相比(甚至情況到了今天仍然如此)。作為代表自成立以來均為在野黨的民進黨,可以預見陳水扁在上任後將要面對的是被首次成為反對黨的國民黨所控制的行政機關,儼然會是四代台灣領導人中最弱勢的一位。

藍綠惡鬥的開始—台灣的總統制

除了行政機關因歷史原因,長久以來受國民黨控制之外,更重要的是台灣五院之一—立法院。台灣所採用的總統制間接促成了陳水扁八年任期內最激烈的藍綠惡鬥。以剛剛在今年進行的英國大選為例,英國奉行內閣制。當其中一個政黨在國會奪得過半數的議席時,該國會第一大黨便成為執政黨,籌組內閣,而黨魁亦會成為首相。如果無單一政黨能夠取得過半議席,議席最多的政黨會有優先組閣的權力,與其他政黨籌組聯合政府。在這情況之下,任何執政黨理論上在國會會有過半數的優勢以通過政府提出的法案。

台灣的總統制則不然,總統和立委選舉是兩場獨立選舉,在種種不同因素例如總統及立委性質上的不同、兩次選舉期間的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施政失誤、甚至災難應變等,都可以令兩場選舉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在民進黨仍然集中在領導街頭抗爭時問題並不明顯,因為總統和立委大多數必定屬於同一黨籍(亦即國民黨)。但當民進黨走進建制,參與立委和總統選舉時,萬一台灣出現總統所屬政黨在立法院並未擁有過半議席,加上朝野關係欠佳又或因選舉令其矛盾激化,政府施政便大受影響。因此,在台灣社會愈來愈多政黨、公民團體、學者等正展開對改革總統制的討論,將會以公民聯署參與明年總統大選的獨立參選人施明德也以推行內閣制作為其政綱。

從2000年總統大選的得票率可見,泛藍支持者約佔五成多(連戰和宋楚瑜的總和),而泛綠支持者則不足四成(陳水扁)。這比例某程度上也正正反映在立法院的議席分佈。宋楚瑜在大選失利後帶領舊部組成親民黨。當時泛藍(即國民黨、親民黨)立法委員約佔全部議席的三分二,而泛綠卻僅佔三分一。雖然宋楚瑜和前總統李登輝並不咬弦(李登輝亦在選後退出國民黨,並著手籌組其後泛綠陣營的第二大黨—台聯),但他和連戰關係不錯(選前也曾有傳連宋二人會搭擋出選), 二人的合作令泛藍在敗選後意外地團結,利用在立法院的大多數優勢,全力向陳水扁及民進黨施壓。

陳水扁在勝選後宣稱他不會是一個政黨總統,將會是人民總統,以嘗試跟民進黨作一定程度的切割;他的內閣中亦招攬不少國民黨背景的人,例如任命屬國軍體系的前國防部長唐飛為他任期內的第一任行政院院長(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當時正擔任陸委會主席)。

但這些讓步顯然並不能滿足國民黨和舒緩與泛藍陣營的矛盾。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朝野就是否停建核四(第四核電廠)的爭論。陳水扁上任後一貫民進黨反核立場,決定停建核四;相反國民黨以核四已興建三分一、停建毀約將令政府需支付大筆款項、停建會影響台灣正在急速衰退的經濟及令台灣未來電力供應出現問題、陳水扁干涉立法院等理據,再加上立法院大多數的優勢,全力阻撓陳水扁和民進黨。最後陳水扁被逼讓步,行政院院長唐飛亦因此事而辭職,令其管治威信大受打撃。陳水扁任期亦成為台灣史上撤換行政院院長最頻密的一段時期,而唐飛辭去行政院院長後接任的均是民進黨成員, 既代表陳水扁在內閣起用國民黨背景的人的策略並不成功,也標誌著兩黨相爭將更趨激烈。

陳水扁=台獨?—陳水扁的兩岸政策

跟港人對陳水扁根深柢固的台獨形象相違背,他在2000年第一次競選總統時主張跟中國全面正常化關係,終止前總統李登輝有關限制台灣資本在中國投資的「戒急用忍」政策,支持「三通」(通郵、通航、通商),並跟北京政府展開任何層面的會談。更重要的是他在勝利和就職演說中提出了所謂的「四不」:不宣佈獨立、不正名(將國名由中華民國改為台灣)、不為李登輝提出的「兩國論」作憲法修改、不推動統獨公投。陳水扁的兩岸政策,特別是有關開放並支持商家前往中國投資,深受台商支持,不少具影響力的台商如台塑也在選前均高調支持陳水扁。但身為泛綠的代表,陳水扁也不能在兩岸立場上過分靠攏中國而忘卻由黨外運動開始便支持民進黨的獨派選民。

有評論指出從陳水扁的就職演說可看出不少帶濃厚台灣本土及台灣獨立意識的象徵,例如他邀請了「台獨之父」彭明敏為他主持宣誓就職;甚至他的演說中對台灣的稱謂也能略知一二(陳水扁的演說中僅僅出現了九次中共相對溫和的「中華民國」,使用「台灣」的次數則高達35次,更令評論震驚的是陳水扁兩次使用了比「台灣」更富台獨色彩、意思是美麗島的葡語「福爾摩沙/Formosa」)。陳水扁往往在公開場合演講時也會刻意加入大量台語以特顯其台灣本土意識。

但正正因為陳水扁及民進黨的濃厚台灣本土和台獨意識,中共從來都不信任陳水扁和民進黨人。中共的處理方法是除非陳水扁承認一中原則,否則對他及其政府, 還有民進黨人全面杯葛。在欠缺中共的配合,基本上陳水扁盤算的兩岸論述和原本作為政綱的兩岸政策全部均無從說起。中共為了孤立已經處於弱勢的陳水扁和民進黨,在政治上與反對黨的泛藍陣營增加交流以架空政府,經濟上有綠營背景或支持綠營的台商在中國受到較差的待遇,其後更發展至與台灣有密切關係的外國企業。

在外交層面,台灣本已大受限制的外交空間在陳水扁任期再受中國所壓縮,僅餘的邦交國在中國影響下,紛紛與台灣斷交。本希望用投資打通外交的政策也因台灣經濟急速衰退、政策於受助邦交國引起爭議、成效不彰等宣告失敗。 美台關係在陳水扁上任時,美國及西方社會一致讚揚台灣正式步入民主國家行列,時任總統喬治布殊有史以來最大模範向台灣售武;直到陳水扁在後期將所謂「四不」換成「四要」(基本上就是「四不」的相反,包括台灣獨立、台灣正名等), 基於違反美國對中國一貫立場,台美關係跌入低谷。不少評論指出陳水扁前期外訪時,行程均刻意安排美國作為中轉站,而地點和待遇也象徵台美友好的程度,如前期被安排到紐約;到台美關係轉差時甚至是沒有在美國停留。在內政受泛藍的全力阻撓,陳水扁及其政府轉而希望在兩岸和外交有所突破, 想不到兩岸和外交政策的失敗最終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何謂「維持現狀」?—蔡英文的兩岸論述

對民進黨來說,其總統候選人的兩岸論述及政策極為重要,但也是最難去處理的一部分。當年黨外運動及台獨人士以社會運動、街頭抗爭的形式去推動民主化和台灣獨立,他們的對手是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但當黨外運動以民進黨形式走入建制,甚至成為台灣執政黨時,要兼顧的自然就多了對岸的中共政權。在公民社會和團體的層面上,政治主張、理念和訴求容許理想化,或處於政治光譜上的一端(又或是公民團體本應如此);但對政黨來說,為了成為執政黨,政治主張少不免會逐步中間化和現實化,以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

民進黨當年成立,黨綱的其中一條是「建立自主獨立的台灣共和國」,也被稱之為「台獨綱領」。在民進黨成立短短三十年間,成立之初黨內便分成了對兩岸關係立場較為溫和的「美麗島」系(代表人物包括黃信介、許信良等)和主張台灣獨立,立場相對激進的「新潮流」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可見即使在民進黨內部也一向對兩岸、統獨等立場存在分歧,同時也見證民進黨由一場黨外運動發展成政黨,並嘗試找出最適合泛綠陣營的兩岸立場(對泛藍來說它的兩岸論述和政策其實沒有太大的調整空間)。

在經歷陳水扁的八年任期後,民進黨及其後來的候選人明白若從作為政黨去考量, 其兩岸論述不可以再重蹈覆轍,所以2016年總統大選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提出了維持現狀。筆者相信這是現今對綠營來說最合理的兩岸立場。在大原則上, 筆者認為它僅代表蔡英文和民進黨並不承認一中原則(或者最少是背後並不承認),主張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但同時不會推動獨立、正名、統獨公投等(最起碼在短期內民進黨是不會也不應該在沒有足夠的民意授權就去推動台灣獨立, 同時也要審視中國的國力和美國的取態),並修正過去八年的過度靠攏中國,換言之也就是在統獨的光譜中取其中間點。

但細節上她和民進黨仍然有很多可以作調整的地方,例如若兩岸外交時民進黨會在甚麼前提下方會進行(因為中共往往要求台灣領導人必需承認一中)?民進黨一旦執政後會否如馬英九任期內的「國共論壇」般有「民共論壇」(蔡英文和民進黨會否接納兩岸交流僅建基於政黨而非兩岸政府)?在馬英九上任後曾多次的國台辦主任訪台會否維持?

一些在馬英九任期內引起極大爭議的兩岸政策(服務貿易協議、是否加入或用甚麼名義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又或近日中國向台灣公民開放申請所謂「台胞卡」等)如何處理?蔡英文所說的「維持現狀」是對中國作一定程度的開放同時避免中國持續經濟滲透台灣,更重要是不能讓台灣的核心價值受到中共和國民黨的破壞。筆者相信隨著選舉的逼近,蔡英文和民進黨必須就維持現狀論作更多和更具體的闡述。

而筆者認為中國對蔡英文應該不會如同對李登輝又或陳水扁般強硬,當然因為前者在兩岸立場相對較為溫和, 中國過去七年對台政策頗為高調,如2008年的陳雲林訪台觸發全台大規模示威,其後中方明顯調整政策,最近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也選址金門而非台灣本島。中國對台愈強硬,往往引起的民間反彈便愈大, 蔡英文可以利用台灣民意增加在面對中國時的談判籌碼,面對的壓力可能比因過分親中而腹背受敵的馬英九來得還要小。筆者也相信台灣的外交空間未必會如陳水扁當年被中國報復式的大幅度壓縮,在國際組織也盡可能以符合國家尊嚴的形式如「中華台北」參與。近日蔡英文訪美可見美方對她的重視,相信台美關係仍然可以維持甚至更進一步。

立委選舉—泛綠之間的協調

另外,泛綠陣營(民進黨和台聯)多年來在立委選舉仍然無法過半以最得大多數優勢。蔡英文如果在明年能夠勝選,緊接而來的立委選舉才是決定她和民進黨會否在往後四年任期內面對如陳水扁當年的困局。而對來年的立委選舉泛綠的選情來說,傳統泛綠政黨特別是民進黨能否和近年迅速掘起的第三勢力整合,避免分薄雙方選票,將是關鍵。

這裡所說的第三勢力並非筆者於前作所提及,有機會影響總統大選的其他候選人如2000年的宋楚瑜,而是幾個在近來,特別是去年318學運之後成立的,立場偏向泛綠的政黨和公民團體如代表人物包括洪慈庸、黃國昌等的時代力量。

而不少高調主張台灣獨立的政黨也相繼成立:公投護台灣聯盟蔡丁貴教授牽頭的自由台灣黨、台獨大老金恆煒、彭明敏等近日成立的台灣獨立行動黨。他們的成立是因為近年馬英九和國民黨過度親中,但同時也因為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因選舉而逐漸走中間路線,它對敏感的統獨議題自然避重就輕,因此被獨派的公民團體批評放棄台獨綱領,繼而組織成政黨挑戰立委選舉,希望扮演民進黨的「防腐劑」,利用不同方式包括社會運動和參選來推進民進黨改革。

在過去民進黨基本上是台灣社會運動的代名詞,但從近年來的社會運動如去年的反黑箱服貿均由公民團體主導,可見台灣青年對政黨的不信任而出現「去政黨化」(去年的318學運民進黨的參與少之及少,僅有蔡英文進議場探望學生,還有與蘇貞昌和游錫堃等人坐在議場前阻止清場)。

所以民進黨必須跟第三勢力能夠互相協調,在一些選區讓路予第三勢力的候選人,避免泛藍漁人得利,也藉此修補政黨與公民團體近年因部分社會議題立場不同而受影響的關係。在長遠來說,泛綠陣營首要仍然是在立委選舉中成功整合並過半,繼而邊緣化代表中國而非台灣本土的國民黨(也有說讓國民黨過渡成台灣國民黨),然後讓第三勢力發展成能夠與民進黨競爭的另一台灣本土政黨,令代表台灣本土的政黨能夠長期執政,再在適當時機(最主要是中美取態)讓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決定台灣是否走向獨立。

而目標能否達成,來年的兩場選舉將會起決定性的作用,總統大選萬一仍然由泛藍或國民黨候選人勝選,政府將會有更大認受去延續馬英九的兩岸立場和政策, 甚至更傾向於「急統」;而立委選舉如泛綠及第三勢力未能過半,蔡英文將有機會面對如陳水扁當時的困境,也無力去解決或修正一些近年社會和公民團體廣泛討論,但被國民黨阻撓的議題如降低法定投票年齡到十八歲,因投票需過半方可成立的「鳥籠公投法」,甚至是近日在台灣引起高中生串聯的歷史科課綱微調爭議。

因此,2016年對台灣未來絕對是決定性的一年。而對港人來說,正如港大學生會的官方刊物學苑在今年的四月號苑論中開宗明義的標題「十年一覺台灣夢」,台灣不應被港人僅僅視為一處開咖啡館、退休、避世的天堂,而是透過台灣的經驗,思考香港在往後應該可去可從,民主運動在去年雨傘革命之後,又應如何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