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R.E.M.《Automatic for the People》

R.E.M.《Automatic for the People》

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的一代宗師R.E.M.,曾憑藉廣受歡迎的《Out of Time》,而達至他們事業上的高峰點(此張還獲得了第34屆Grammy Award的「最佳另類音樂專輯」)。然在那時不少評論都一致地認為,這隊曾經特立獨行、亦肯作結合嘗試的樂隊,正是因此開始有點「墮落」,或失去了以前的靈魂和自我。可經過「疲態初顯」的《Out of Time》之後,R.E.M.又借助優美且深刻的《Automatic for the People》,來一掃大家的疑慮。結他手Peter Buck曾表示過,在新專輯的創作過程中,他們發現少了鼓的元素,反能讓樂隊成員獲得更加多的創作靈感,於是他們逐漸偏離了要將《Automatic For The People》做得比《Out of Time》更加激烈和硬朗的初衷,致使這專輯變得緩慢、灰暗,以及侵染了如中年危機時會有的莫名憂愁。

R.E.M.的《Automatic for the People》,其實從它陰沉的唱片封面中,便已經預示了其探討的,有關失落與死亡之主要內容(據說Kurt Cobain就是在自殺前不斷循環播著此專輯);然而,一首《Sweetness Follows》卻告訴我們,人在絕處也會逢生;失去了自己的雙親,亦可能於父母的喪禮上,重組回與兄弟姊妹的那破碎的家庭關係。所謂黑暗盡頭或許能見光,R.E.M.嘗試減少電結他和鼓在專輯中的「戲份」,以及提高木結他重要性的特意安排,令到《Automatic for the People》的音樂既顯得「消沉」之同時,又有著被Acoustic音色有所淡化了悲痛,或像是未完全絕望的平和之感。

專輯《Automatic for the People》的開篇之作《Drive》(由Led Zeppelin成員John Paul Jones添上弦樂編曲),即以其感傷、內向的音樂,帶你進入到天陰陰的現實世界;歌中一再重複的Verse段落,和不斷出現之回音效果,如砌起封閉、迴轉的生活跑道,逼人自小孩開始,已經分不清方向地跑,直到生命最後的一刻又換上新的一批小孩,永遠循環不止。而快要離開塵世的《Try Not to Breathe》(可能是在說自殺),歌詞有回望過去、看化解脫的意味,它以原聲結他的刷弦、有點輕鬆的節奏、或是不太沉重的旋律和編曲,迎接了生命的終結。到省去間奏、過門的《Everybody Hurts》,如孤寂夜晚一個人被撕開內心的傷疤,可因一點回憶而讓你大哭起來;歌曲優美、重複的旋律,與Michael Stipe穿透靈魂的歌聲,儘管形成了觸發我們感懷的漩渦,但它又叫大家從失落中重新抬頭,皆因你我身邊的每個人,都曾經傷過痛過。

純樂器演奏的《New Orleans Instrumental No. 1》,雖仿似是不太起眼的一曲,可它不僅繼承了前首《Everybody Hurts》的深沉情緒,也讓聽眾感受到它的無束、自在,散射出穿透於黑森林內的一束束和暖光線;然後那望到希望的《Sweetness Follows》,收拾著眼前的頹垣敗瓦,音樂如營造了即將旭日初昇前的清晨之景,一切正慢慢地復甦;再之後的《Monty Got a Raw Deal》,加入了曼陀鈴、風琴,令此歌更有一種異國情調,或帶你進入「靈修」之途,引發你對「生命」的思索;《Monty Got a Raw Deal》以Montgomery Clift的多舛命運為例(他隱瞞自己的性取向、經歷過車禍毀容,並靠酗酒藥物來麻醉自己),暗示了人的一生即使有低落與不如意之時刻,亦都不應該放棄、或不應該視作為被「浪費掉」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本來就是一種給予,它從沒有「欠過」我們什麼,而我們到最後,其實也沒有失去了什麼。

發行於1992年10月的《Automatic for the People》,正值美國總統選舉前夕,那由列根到老布殊時代一路延續的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亦是時候應被打破(克林頓「第三條道路」的改革思想,是他能成功的一個關鍵);而較重型的、粗獷的、呼應硬蕊搖滾盛世,也是列根執政時期的《Ignoreland》,則鳴響了反媒體控制、反新保守主義、或反共和黨的一槍,它「囂張」之演奏和演唱,亦揮出了該有的反叛/反抗力道。

表面嚴肅的《Automatic for the People》,又在《Drive》、《Ignoreland》等歌中,蘊藏著R.E.M.對人生與政治,視作為一場遊戲的態度,而寫給Andy Kaufman的《Man on the Moon》(後來同名電影也收錄了這首在Soundtrack裡面),更是將此態度完全地顯露了出來。身為美國70年代最著名喜劇演員之一的Andy Kaufman,因患肺癌於1984年去世,享年僅得35歲,當時很多美國觀眾都不相信他真的死了,並說他很快會在《Saturday Night Live》中「復活」;因此,《Man on the Moon》的歌名,就是借人類登月計劃的陰謀論,來指代Andy Kaufman去世之消息也是假的(他生前曾對朋友不止一次說過想以假死的方式來逃離人世的塵囂),而歌詞寫到的貓王Elvis,也被很多人認為,他仍然是存活於這世上。Andy Kaufman在熒屏上的表演,令你不知道哪裡才是真實,哪裡才是演出來的,他的一生或許就是一個假象,人生或許就是一場遊戲(歌詞有提到Monopoly等桌遊),R.E.M.以這有荒誕色彩的《Man on the Moon》,扭轉了專輯憂鬱的傾向,它的灑脫或對「存在」的反思,亦是升華專輯「死亡」主題的一個重要體現之處。

曾打算創作關於"Night Watchman"之作品的Michael Stipe(他還特意僱了一名門衛來守住R.E.M.的辦公室),最後還是將歌詞內的"Night watchman",改為"Nightswimming",歌曲動人的鋼琴伴奏,配上弦樂或結尾出現的雙簧管點綴,雖缺席了Bill Berry的鼓和Peter Buck的結他,卻更好地傳達出音樂內的那些,對人年輕時所會有的純真、愉快之回憶的概歎情感。專輯《Automatic for the People》涉及到人生的不同階段,包括開始時《Drive》內的小孩,或是《Nightswimming》內的唏噓中年/成年,而優美的《Find the River》,儘管跟唱片裡面的不少曲目一樣,都是在寫生命的即將終結,但它又如被不湍急的水流推著前進,生生不息(照應了《Drive》的循環構思),引領你從死亡的焦慮中逃離,流向著有光的地方。

R.E.M.的《Automatic for the People》,雖然亦有加入曼陀鈴、雙簧管、弦樂,或大量採用木結他以及其它不插電樂器,來改變搖滾樂固有的結構和面貌,可我認為這些積極的嘗試只不過是一種「手段」,其最重要之目的,還是要挖掘出心靈深處的真實感受,令專輯《Automatic for the People》顯得較前作更悲傷,也更內在,不僅超脫了生與死,亦超越了R.E.M.過往的自己。

首選:Everybody Hurts / Find the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