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是班真正「抱殘守缺」的人?

誰是班真正「抱殘守缺」的人?

文: Pui Kit

取締電車的論調被迅速壓下,固然與倡議者的議論水平實在太過拙劣有關,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今時今日仍有大量市民乘搭電車,反映電車仍有實用價值。現時電車平均每日的載客人次,大約是十七萬,即使是去年受雨傘運動影響最嚴重的十月,仍有十三萬。由於有實用價值支持,其他社會價值例如文化特色、共同回憶、慢活、城市美感等,才更易引起共鳴。

但我們看到有一天,電車的載客量跌至某個水平,同樣的取締論調出自一個更高水平的顧問,便不是那麼容易應對。事實上,這種假設出現的可能性絕對不低,參考運輸署的數據,電車的每年載客人次,已從一九九七年的超過一億,下跌至二零一四年的六千多萬,跌幅超過三分之一。單計二零零九至二零一四年的五年間,跌幅也超過五分之一,頗為驚人。由於地鐵西港島線在去底才通車,上述的數字,尚未反映通車對電車載客量的影響,若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這也是現時取締倡議者的論據之一),未來電車的經營環境,勢必更為嚴峻。實用價值減弱,其他的社會價值說得更鏗鏘有力,也難保電車周全。

我看到有部分所謂要保留電車的人,根本自己都好少搭,電車有什麼改革創新一定SAY NO!口口聲聲要保留電車特色不許變!那電車特色是什麼?是單層?是有售票員?是市區廢氣及熱風?還是有木虱的椅?時代在變,電車111年都在變!不變的電車如何保留?你會想到亞視又或是中華巴士的結局嗎?兩家不是很有歷史很有回憶的公司嗎? 歲月留聲!沒有人看沒有人使用時,還可用這些理由保留嗎?

在政府落後的交通政策我們作為使用者已飽受困擾,電車公司沒有得到資助下,仍有心掙扎發展求變,為的都是提供更舒適可靠服務,以有限的空間下爭取客源增加競爭力!大家應要身體力行加倍支持!別讓口說支持電車,但「抱殘守缺」只回在回憶下的一班人,令電車步向真正末日,變成真正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