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談「香港」一名由來

淺談「香港」一名由來

原文︰個人網誌

CCTVB號稱秏費百萬製作的台慶爛劇《張保仔》中,出現了一幅香港地圖。
雖然,鴨脷洲﹝舊稱「鴨利洲」﹞、鯉魚門及大潭等地名最早見於明代郭棐所著的《粵大記》。

然而,劇中地圖仍有若干謬誤處,如︰

1. 深水埗本名「深水莆」,後才改今名︰「深水涉汛」云云,不知從何而來﹝註︰「汛」乃明清兩代下層軍事編制。根據清代綠營兵制,一汛有士兵約十數人至數百人,由千總或把總統率﹞

2. 「香港」一名雖最早見於《粵大記》,但據考據,「香港」可能是指今日的香港仔﹝一說鴨脷洲﹞。因當地曾有一香港村——即今黃竹坑舊圍,居民多為周姓﹝註︰香港早期名人周壽臣即為其村民﹞ ,後來英國人呼全島為香港!

查「香港」一名來源,眾說紛云,筆者以為有二說較大可能︰

1. 明代,東莞盛產香木,時人將其製成「莞香」,然後運至今香港仔,再轉銷至各地,因而得名

2. 據說,清代香港村中有一條溪水——有論者猜測可能是今黃竹坑明渠之前身,清冽甘甜,可供飲用,故當地居民呼其地為「香港」

至於何以英國人誤將「香港」視作整個島嶼?傳說,當英軍最初登陸赤柱時,得到女原住民陳群引路至香港島北部,而途經香港村時,英軍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她以蜑音答曰「Heong Kong」——後來訛音為「Hong Kong」,而英軍以為此乃全島名稱﹝註︰後來港英政府為紀念此事,繒製「阿群帶路圖」,並將其作為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標誌之一﹞。而當時的路線約為現時的淺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石排灣道及薄扶林道至西營盤一帶,之後此組道路一度被稱為「群帶路」。然而,已故香港掌故專家梁濤認為所謂「群帶路」,實為「裙帶路」之訛稱;可能是因為此條路繞在香港島的山腰上,有如婦女之裙帶而得此名,後來訛傳為群帶路。而且,有論者指出「裙帶路」一名曾見英治前的文獻。雖然香港地名來源雖眾說紛紜,但英人誤以為「香港」乃全島之名稱則毋庸置疑!

此外,亦有傳說有村民於今天后地區海邊發現一紅香爐,時人以為天后顯靈,於當地建廟供奉,其廟即今天后廟——時仍未填海。至此,當地被稱為「香港」。此說雖屬傳說,但同樣指出「香港」本非指全香港島!

總結而言︰

1. 香港過去被中國歷朝統治者視為邊遠地區,未予理會,故幾不見於中國史書記載
2. 英人治港前,本無一城或鎮稱「香港」。自英人登陸於1841年登陸今香港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始,為香港建城之始。故論現代香港史,實始自1842年——香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