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生涯規劃」的幾點思考(下)個性是奢侈品

「生涯規劃」的幾點思考(下)個性是奢侈品

電影《龍櫻》(東大特訓班)

上回談到,談生涯規劃,始終避不開各種社會制度個人際遇的因素。在現代社會,特別是21世紀的全球化和資訊高速發展的世代,生命更不能預測。今日談生涯規劃,難免是政府將社會責任個人化。

但另一個問題是,青少年真的能夠自主規劃人生嗎?或是,我們真的有意讓青少年自主規劃人生嗎?

人生其實只有一條路

上一次說,現在香港的所謂生涯規劃,不過是傳統的「讀大學搵好工賺錢」、「讀唔成書學返門手藝餓唔死」的舊酒新瓶。人生的規劃,是找到一條「適合自已的出路」,而這條「出路」是工作。

在這個服膺資本主義邏輯的社會。

我經常想,假如同學跟老師說,目標是要流浪環遊世界、或要嫁個有錢人、或要做藝術家、或要做巴士司機,那老師會有甚麼反應?印象中曾看過一篇報導,老師最終勸巴士迷學生,入巴士公司規劃巴士路線比揸巴士更有趣。然後學生乖乖讀書希望進入巴士公司工作去。

而假如同學堅持想揸巴士呢?之後發展會如何?或有時諗,假如一個學生跟老師說想從政,做一個生命充滿風險與波折的泛民政客,那老師又會如何?

有時覺得,其實人生只有一條路。在香港這個傳統科舉與資本主義結合的社會,生命只有投身創造資本的機器,腳踏實地,工作、搵錢,然後賺夠就提早退休,才去享受生活。任何年輕的享樂、為公義而「不切實際」地參與社會,以至任何「異於常人」的選擇,都是罪過,或是廢青。

所謂生涯規劃或去談論成功,只是另一種對生命的規訓,甚至透過教育制度將這一觀念更深入灌輸於每一個年青而含苞待放的生命當中,然後在綻放之前便已枯萎。

為你好,你大個就會明白

我們相信青少年有決斷能力嗎?很可惜,我們不相信。真正弔詭的是,我們要求學生提早步入成年,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卻從不去相信他們足夠成熟自主。

當然,作為教師,也知道青少年的視野與思考能力局限,有時總有看不清楚的地方。但我們的社會,不是讓他去想清楚,卻是說:「你聽我講,第時你就會明白。」

由細到大,聽過幾多次:「你而家唔明,第時你會多謝我」,或老師之間總有個信念:「第時佢會明白而多謝你」。

年青人總是不成熟不懂事,任何不合成年人心意的選擇都是該受責難的過錯。

要求調低參選年齡的黃之鋒是年輕人自私是貪得無厭,對讀書壓力的埋怨是吃不得苦,拍拖情傷係唔成熟唔識諗,想以演藝為業是明星夢,想以藝術為業是不切實際。年青人總是帶著原罪。

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中,想法總是不停轉變,在每一個階段,都會確信自己的選擇正確。身邊不少讀社會科學的朋友,在大學畢業後都選擇另讀一個專業。社工、法律、會計、甚至中醫。也有工程朋友讀中醫、金融朋友讀電腦的例子,結果都不是在做他們中學畢業時所選擇的「工作」。

自己和身邊不少朋友在大學社會科學的曲高和寡之後,帶著一身批判主流社會的理論,然後發現生活還是需要一門專業。而如果在我中學畢業當時,與我談專業或工作?大概我會嗤之以鼻:「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

確實也有人說我們是繞了遠路,但我,和朋友們,其實都沒有後悔當年的選擇。我們稍微拐了彎,卻有更廣闊的視野與豐盛的生命。

個性是奢侈品

雖然長了一點,卻深入肺腑。早前翻書重看這一段,覺得自己上文其實不用寫也可以了。呂大樂在《四代香港人》裡如是說:

那時候,我們還相信很多事情都在離開校園,踏足社會之後才發生。

今天,我們口講終身學習,不斷努力。現實卻是我們對年輕人的成長路徑、個人履歷看得很重。有時候,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正要求年輕一代人在二十二三歲之前做好一切準備。我們以為如果他們未有在這個年紀以前學好這,學好那,那他們將來也不會把它們學好。

……

現在,成年人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反映出一份不信任。因為不信任,所以在年輕一代的二十二三歲或以前,我們特別多要求。他們要在離開學校之前全面武裝起來……一切都是為了應付現實的需要和成年人的要求。

……

今天,只存在一種標準,單一的維度。無論年輕一代變得如何早熟,他們總是未達要求。

……

在成年人眼中,第四代人有很多選擇。以前不曾存在的機會,現在都是有可能的選擇。

但實際上,也可以說他們沒有甚麼選擇可言。他們可以在眾多樂器之中任擇其一,但不可以選擇只聽音樂,而不玩樂器。

……

在第四代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周邊的成年人已經結束討論。

有時候,他們連叫暫停的機會也沒有。

……

個性是奢侈品。

虛偽

所以,常笑言,是生「捱」規劃。

談生涯規劃很虛偽,因為個性是奢侈品、生活只有一條路。大學、大學、大學,然後工作、工作、工作。

所有享受只有留待退休之後(如果還未死又仍算健康)、所有工作以外的價值似乎不再重要。理想、浪漫、社會公義、生命的留白,沒有存在。有的,只有每份工作的內容特質前景待遇,以及計算自已是否合符條件而已。

有人說學校總要為學生出路著想,要向社會妥協。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教育嗎?又,真的是我們需要的社會嗎?

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