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緬甸:昂山素姬獲勝之後的政治走勢與底層的未來

緬甸:昂山素姬獲勝之後的政治走勢與底層的未來

文/破土報導

備受外界矚目的緬甸大選已於11月8日當地時間下午4時正式結束。 11月9日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民盟)發言人稱民盟獲得70%的選票,贏得大選,執政黨承認敗選。緬甸擁有5200萬人口,這次選舉的合法選民大約3000萬人。這次選舉是2011年一個名義上的平民政府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本次緬甸大選選舉產生聯邦議會和省邦議會共1100多名議員。共有91個政黨推舉的5728名候選人和310名獨立候選人參加本次角逐。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和最大在野黨民盟均推舉了1100多名候選人展開全面競爭。新一屆聯邦議會將於明年1月舉行首次會議,並於2月選舉總統,其後由新總統組建政府。現任總統吳登盛領導的本屆政府的任期將於明年3月底結束。

鞏發黨的黨徽主要標誌是緬甸獅子,而民盟的黨旗黨徽主要標誌是孔雀。因此,緬甸一些評論員把這次大選比喻為「獅子與孔雀之間的對決」。這次議會大選,民盟以壓倒性優勢獲勝,可謂獅子不敵孔雀。大選之前,也有人認為把本次大選說是兩黨對決還不太準確。民族政黨在本民族地區具有一定的優勢,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作三足鼎立。此間觀察家認為,未來緬甸的政治版圖大致可劃分為四大版塊:鞏發黨、民盟、軍隊(現行憲法賦予在各級議會中擁有25%非選舉議席)和民族政黨(地方政治勢力)。

民盟獲勝,美國背書下緬甸軍方會承認大選結果

緬甸國內以及國際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民盟贏得議會大選,緬甸軍方會做出何等反應?總統吳登盛此前雖然強調他本人和緬甸軍方將領會「尊重選舉結果」。儘管吳登盛已表態,但緬甸國內以及國外媒體擔心即便民盟最終勝出,軍方是否會接受這一結果,目前也還是個問號。 1990年的選舉結果就因遭到軍方的否認而作廢。 25年後的今天,這一擔心仍存。 「軍方並不能避免這一(結果),但他們有槍,我們無法完全信任他們,」一名支持者如此表示。

對此,昂山素姬表示,如果有足夠的民意支持,軍方並不會是一個阻礙,「我不相信(軍方)是不可沖破的阻礙,尤其是涉及人權問題時。」她從未表露對軍隊的不滿,相反她在多個場合強調父親昂山將軍的軍人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全民盟名譽主席吳丁烏上世紀曾任緬甸第四任國防部長,深諳軍方情況。不排除昂山素姬未來與軍方合作的可能。

緬甸2015年大選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軍方,因為軍方能否在選舉中持有一個相對中立立場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軍方的「政治化」也是緬甸政治民主發展需要克服的第一大挑戰。緬甸2008年憲法規定,25%的聯邦及省、邦議員由國防軍總司令直接提名的現役軍人出任。 2010年11月,緬甸舉行了20年來首次多黨制全國大選,2010年大選的主要熱門人物也多是選前辭去軍職的前軍政府重要人物。他們通過2010年大選,仍然把持著人民議院、民族議院、政府。軍人集團實現了繼續主導緬甸政局的核心政治目標。

緬甸國內外對軍方力量的忌憚不無道理,軍方及軍方內部力量的博弈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當今緬甸政局變化的最大影響因素。鞏發黨的前身是軍人集團的外圍組織——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其精英與骨幹多為退役將領,與軍人集團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新的憲法頒布後,軍隊雖然已經退居幕後,但是遇到重大事件,軍隊都會起到重大作用,安全部隊也隸屬於軍隊,鞏發黨背後本身也是安全部隊在做支撐。軍方依舊牢牢掌控著權力,決定著未來緬甸政局的發展方向。

但一位關心緬甸政治的國內觀察家向破土網透露,考慮到昂山素姬領導的民盟民意基礎更廣,以及有美國及親美陣營的國外資本力量做背書,緬甸軍方迫於美國的壓力將不得不接受此次大選的結果。而民盟執政後,作為交換,將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開放國內市場和減少政治管制,允許緬甸三千多萬廉價勞動力進入市場。

緬甸大選背後的大國博弈

緬甸不僅是東南亞領土第二大的國家,而且地緣位置異常重要,長久以來都是大國勢力覬覦的區域。 2009年,緬甸的民主化運動以及奧巴馬的上台使得美國對緬甸的政策發生了轉變。美國對緬甸長期的「制裁與孤立」政策逐步向更為務實的政策轉變。隨著美緬兩國高層的互訪,美國逐漸放鬆了對緬甸的制裁,並藉機擴大在緬甸的影響力。綜合來看,改善與緬甸的關係可以說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在東南亞地區的重要突破口,美國欲通過加強在緬甸的影響力,從而擴大在東南亞區域的發言權。對於奧巴馬而言,這些年美國一直在積極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企圖在東南亞區域扶植更多的親美勢力。而且奧巴馬的任期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對於奧巴馬而言,如何留下更多的政治遺產將是他這一階段重要考慮的內容,因此美國將繼續推進緬甸的民主化進程,干預緬甸大選,為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拓展打下一個楔子。

緬甸地區對於中國而言,不僅是「一帶一路」實施的關鍵區域,將影響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而且中國企業目前在緬甸的投資項目眾多,包括密松大壩(暫時擱置)、中緬天然氣管道建設等。緬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進入2015年來,緬甸中央政府與果敢同盟軍發生衝突,由於緬甸方面的過錯,引發中緬關係的微妙。今年上半年,習近平主席邀請昂山素姬訪華,也體現了中方對緬甸的重視。長久以來,中國都是緬甸最重要的伙伴,但隨著美國推進在緬甸的影響力,緬甸也開始玩「平衡術」,在中美之間不斷權衡。有媒體指出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正急劇下降。緬甸2013年度(2013年4月~2014年3月)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銳減,還不到2012年度的10%。原因是緬甸政府凍結了大量由中國企業進行的資源開發投資。在2011年春季走向民主化之後,緬甸吳登盛政府改變政策,致力於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現在已經顯現結果。對於中國來說,緬甸是進入印度洋的戰略要衝,緬甸和柬埔寨是東盟中為數不多的親中國派。如果緬甸進一步擺脫對中國依賴,很容易導致中國在整個東南亞的影響力下降,從而給整個亞洲的地緣政治平衡帶來影響。

中國人眼中的昂山素姬與緬甸大選

昂山素姬領導的民盟贏得大選,會給緬甸底層人民帶來什麼影響?破土採訪了一位關心緬甸局勢的香港大學博士生吳冰,她表示不能簡單地說昂山素季是美國勢力或者她不真的代表底層利益,就否認現在緬甸爭取民主的努力。她認為緬甸目前正在爭取的民主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其中一步,不應完全否定,「不要妄想通過民主制度能夠直接走到社會主義,之後可能還需要走九十九步,但是如果沒有民主制度,沒有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就不可能往社會主義的方向走。此外,緬甸的此次選舉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緬甸的選舉各方力量都參與其中,例如美國勢力,這是無法避免的,很多社會運動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基層群體如何利用這種契機來發展自己,仍然是值得嘗試的。」

在美國紐約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張蕭則表達了與吳冰不同的看法。昂山素姬被憲法限制成為緬甸的總統,但昂山在大選前夕的發言說若民盟勝出,她將擔任「總統之上」的職位。這讓張蕭對緬甸未來的法制產生懷疑,「她如果不當總統還統率全國(像她自己說的那樣),那就真是有點藐視緬甸憲法了,就法制來講可能是倒退的。」

一直關心緬甸政治的國內高校青年教師方小亮提出,他並不​​看好民盟執政後緬甸未來的局勢,特別是緬甸最廣大的底層群眾——農民的處境。他在接受破土網採訪時表示未來隨著大量的外資與緬甸權貴資本進入緬甸,最終將導致脆弱的緬甸經濟(在轉型期)出現問題,「緬甸目前的經濟結構中農業和逐步開放的初級加工業占主導地位。隨著緬甸市場逐漸開放和加工業發展,緬甸的傳統小農會開始瓦解,逐漸半無產階級化。但這一問題需要幾年後才會逐步暴露出來,緬甸未來經濟增長會提速,當然這取決於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變化。新政府很可能會出賣農民的利益,以促進融入市場,同時犧牲緬甸少數族群的利益。未來緬甸大規模的城市化與勞動力無產階級化(半無產階級化)會導致環境、勞資問題進一步表面化。緬甸軍方的力量減弱是必然的情況,但是軍事集團也可以從新開放中獲取利益,並轉身成為的新的資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