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歐陽檉:選政治素人,只為選番一個人

【文化論政】歐陽檉:選政治素人,只為選番一個人

攝:曾逸豪

在建制派當中,曾鈺成是少數對普及選舉和代議政制有真正濃厚興趣和獨到心得的人。2012年,正當特首選舉唐梁相爭「火花四濺」的時候,很多人猜測他是否會參選。他的答案是娓娓道來民建聯如何是一部隨時可以動用的選舉機器:擺街站的一張枱,一張凳,一支旗,哪裡去找人助選等,都有地區支部去準備。這些基礎,唐梁兩位候選人其實都沒有。時至今日,在今屆區議會選舉,我所居住選區的民建聯已經進化到用買餸車插流動直幡等創新科技。你只要一行出街,一定感受到「民建聯爭取有成效」。

然而,在全港山河區區紅的環境之中,本屆區議會選舉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幾位本來寂寂無名的「政治素人」。他們的勝選改變不了大局,不能促成政治翻盤,但也證實了他們可以從每一位普通市民當中冒起,防不勝防。在世界上,政黨政治的局部失效,選民疏離代議政制,已經是講了起碼十幾二十年的事。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網絡年代,小眾議題突圍進入全民視線,不是新鮮事。不過當陳婉嫻在「等埋發叔」時也懂得在Whatsapp上用「花」、「龜」等emoticon的時候,我們也就無需過分神化資訊科技本身的優勢。所為「素人政治」的特色,就是有很多個人特色、本地因素和意外成份。

楊雪盈其實很早已經有從政的理想。大學上莊不計-她從政的起點可以追溯到為周俊輝於2012年立法會出選「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界別助選。然後到搞香港文化監察,和雨傘運動視覺庫存等,這些都是清楚和選民交代了的。在寄給大坑居民的競選住戶通函中,有李柱銘、吳靄儀和黎則奮的推薦和合照,因此在大是大非前,楊雪盈會點樣企,大家也是很清楚的。雨傘運動對她的影響也是重要的-主要是更加擴展了人際網絡,和發揮了她可以和不同人傾偈聆聽做朋友的強項。

楊雪盈也確實有一些適合從政的性格:她不怕人際之間的矛盾,對於別人的誤解和不忿,她可以平常心對待。不要以為這些很基本,因為在這次區選,香港人發現了很多從政大半生的人原來也沒有。不然的話,他們落選了,也不會無端端搞到「小鳳姐咁忙」。楊雪盈參選區會的目標,也正好讓雨傘期間瀰漫着一種「誰也不服誰」的情緒聚焦一下,收復一下。

在報名參選的初期,我問楊雪盈她自覺有什麼強項,她說「可以搵到好多人幫手」,她的特色,是喜歡關於生活的東西。她從學習、研究到教授文化政策,都多側重生活味。後來發展成政綱上的「參與式設計」:既然社區中本身擁有各種專業知識、技能技藝才華的居民,為什麼不一人行出一步幫手諗幫手一齊做,要等區議員100%服務?雖然一聲親切的噓寒問暖,一個貼身的福袋,對於基層市民來說,可能已經是世界的全部。但市民對於區議員系統用日常個人小小恩惠,換取整體香港前途的大大讓步-這種區議員是我奶媽(nanny state)的模式,也已經感到厭倦了!

隨著楊雪盈日日落區,加上對手新民黨王政芝雖有政黨和現任區議員支持,卻也是新人一個-我已經知道楊雪盈不是為選而選,而是為贏而選的!事後孔明來說,楊雪盈的選舉做了所有應該做的事:她選對了區、徹底改變了區議會政治傳意的內涵和美學、動員了很多人自發參與、用了比對手多很多的誠意。在什麼時候,大家會想選政治素人?就是當大家回到只是想選一個人的時候!

選舉結果證實了新民黨終歸不是民建聯-到了選戰最後一晚,我看見葉劉女士紆尊降貴舉着「病咗都撐1號」的牌,實在是覺得很悲哀。如果是一個外星人在看的話,看見一邊病了,一邊各人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有機地發揮拉票的「小宇宙」,已經知道那一隊有勝算。可惜我們是活在邁向競爭性威權(competative authoritarianism) 世界下香港人,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敢鬆懈。而選舉結果也證明,唯有在做對了所有的事、將本來優點發揮到最好、再加上很大的偶然和運氣,才能成全一個素人險勝。

在未來的選舉中,建制派的資源其實有排都未封頂:龐大的政黨、中資系統、中聯辦、中國的經濟肌肉(economic muscle)、「愛國」意識形態機器等,將更加加大力度。但靠「得罪中國你就無飯食」的威脅所動員出來的生產力其實經已封頂,市民對於權力壟斷的不滿已經爆發。為什麼區選只有幾條街道的規模,也要用列寧化的政黨機器去打呢?選民會對「咁你地玩晒」有一種反彈。小小的香港選區,其實也折射出中國模式的大大缺陷。

從這幾天媒體對楊雪盈的報導我們可以看到,「政治素人」大概只能當一天:當選以前,你是無人(nobody),當選以後,大家就會把你放大。楊雪盈不是一個有政治大野心的人-政治攻訐,合縱連橫,甚至宏大論述,暫時都不是她的強項。如果鎂光燈過後,她可以繼續做她本來想做的事,那是對大坑、對香港和對她本人之福。

作者為大學講師

文章原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5年11月30日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