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減廢可以對抗氣候變化,這個選項卻被消音

減廢可以對抗氣候變化,這個選項卻被消音

巴黎會議像聖誕party一樣,熱熱鬧鬧開完了,船過水無痕,但願不是這樣。

當各界聚焦淘汰石化燃料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很多人卻忽略減廢及回收,是對抗溫室氣體的重要手段。只是這個選項,一直被「消音」。

民間團體「法國零廢棄」(Zero Waste France)趁氣候變化大會前,在巴黎發表報告「廢物管理邁向低碳之路的潛在貢獻」(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Waste Management to a Low Carbon Economy)。報告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計算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上,狹隘地只把堆填區產生的沼氣視作溫室氣體,才有廢物僅佔溫室氣體總量3%的美麗誤會,漠視了減廢和回收對減緩溫室氣體的關鍵作用。

歐洲城市 轉向「零廢棄」模式

舉例說,回收1公噸塑膠包裝,相當於減少半公噸二氧化碳排放;但少用1公噸塑膠包裝,更可減少3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是回收減量的6倍。報告推算,做好減廢、回收等廢物管理手段,可抵銷遠多於沼氣排出的溫室氣體量。

巴黎氣候峰會期間,「歐洲零廢棄」(Zero Waste Europe)舉行了「零廢棄:通向低碳未來的關鍵」會議,發表「歐洲零廢棄城市地圖」。這些城市勇於捨棄傳統「回收、焚化、堆填」的垃圾處理模式,轉向「重新思考、減少浪費、重新使用、回收利用」的零廢棄方向。

看到這裏,請先別執着「零廢棄」這個「零」字是否可行。事實上,氣候變化迫在眉睫,人類更應想方設法,迎難而上,在「重新思考、減少浪費、重新使用」等源頭減廢的環節,狠狠地加把勁。況且,「零廢棄」可以是願景,也可以是策略,認真去做,即使無法達成,也未必是空想。

至今已有七個國家的三百多個城市陸續加入零廢棄城市的行列,而且預計明年會有更多的城市響應。一些城市已經做到80%的廢棄物回收利用,還有不少城市計劃十年內趕上這一水平。會議還肯定了美國的三藩市、印度的Alapuza、斯洛文尼亞的Ljubljana,和義大利的Treviso在追求零廢棄策略上的成果。

上門回收效率高 居民政府雙贏

容我以意大利Capannori作例子,說明其實踐經驗。在2008年,Capannori成為歐洲第一個採取零廢棄目標的城市。它在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人口不到五萬的城鎮,卻也面臨垃圾圍城的危機,政府於是引入焚化爐。當時大家對焚化的遺害認識不深,亦沒多少討論,直至有小學老師覺得不妥,在得到一位環保學者的幫忙下,辭掉教職邁出零廢棄之路。他接手當地的垃圾回收公司,開創逐家逐戶做回收、收垃圾的試驗計劃。2007年,他說服市議會,簽署成為第一個零廢棄戰略協議的社區,並承諾2020年之前達至堆填區零垃圾的目標。

上門做回收,既是廢物管理,也是很好的人際溝通手段;對分類不仔細的街坊,可即時提醒;但如果聽到居民建設性的反饋,則可盡快納入廢物管理策略中。在說服議會3年之後,當地已做到減廢39%(與2004年比較)、回收率82%的佳績;2012年實施「垃圾按量收費」,並在垃圾袋配置微型晶片,掌握每戶棄置垃圾的量及頻率,然後對症下藥,又把回收率提升至90%。

做好減廢,居民省下兩成垃圾費,政府也減輕廢物處理的負擔;做好回收,增加收入,一來一回,這個計劃得以自負盈虧之餘,2009年更為市議會帶來二百萬歐元進帳。

港可借鑑 培養分類回收習慣

對於困擾香港的廚餘問題,當地上門的做法是把廚餘分開收走,如是者大大提升回收率的關鍵手段。當局提供免費設施及訓練,鼓勵在家居堆肥,參與者更可減免一成垃圾費作獎勵。即使沒在家進行堆肥,區域設有堆肥廠接收;而公共食堂,同樣有放置堆肥機器。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會讚歎這個小鎮爆發的減廢小宇宙,也有人可能會慣性地說:「香港情況不同,一定不成」。無意要大家照搬做法,但背後的態度與決心,難道不值得借鑑嗎?只想說,香港人扔棄的資源何其多,用揮霍資源支撑所謂的經濟發展,地球不發燒才怪。

最後,「法國零廢棄」的報告指出,焚化爐美其名曰轉化為能,同樣排放溫室氣體,而且把大量可回收物毀掉,影響回收者生計。與其對這下策發放氣候金融補貼,不如把資助分配到真正有利對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去。

資料來源:2015年12月19日 《香港經濟日報》重視減廢回收 減排快人一步
撰文:朱漢強 會社民工工作室創辦人、獨立環境政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