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蔡一:好設計?好活動?

【文化論政】蔡一:好設計?好活動?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近日,設計師圈子對於兩年一度由香港設計師協會(HKDA)舉辦的環球設計大獎(GDA)參賽費用大幅增加一事議論紛紛,亦由於比賽宣傳品的設計強差人意,令不少設計師放棄參與本屆之比賽。這本屬業界內小事一則,然而卻牽動了設計界的神經,也由此可見商經局「創意香港」的撥款幫助對於業界的實際需求仍是相去甚遠。當網民一再將「請食飯,求其幫手設計Logo」的對話瘋傳,足見創意勞動者在香港的生存環境之困難。當年政府決心要振興六大產業之一的創意產業,成立的「創意香港」,大搞活動,有錢亦有資源,類似的「離地」事件,卻在設計界以至於整個文化藝術界中,亦屢見不鮮,徵結在哪?

創意香港

從官方網站可見,政府於2009年成立為數達3億元的「創意智優計劃」,以支援創意產業範疇的發展,2011年即開始接受設計界的申請,到2013年5月, 再撥款3億元予「創意智優計劃」,令有關計劃的資金總額增至6億港元。
及後每年便多了很多「設計活動」,這些活動所費不菲,但活動的參與人數和成效往往成疑。 以「設計營商周」為例,其入場費之高昂往往使人卻步,尤其在本地設計圈,似乎對此類活動興致缺缺,更遑論冀盼市民大眾的參與。結果,活動是做了,錢是花了,主辦機構得到了資助,卻不知道設計文化有沒有被推廣,只知道設計師們仍要面對相當困難的經營環境。政府以「煙花式的活動」對設計行業作的曲線支援,卻往往沒有真正幫助到前綫設計師。

用獎項以推動設計界提升水平又如何呢?最近成為話題的環球設計大獎,前身是開始香港設計師協會大獎,從1975開始由香港設計師協會舉隔年舉辦,是區內歷史較悠久的設計比賽,亦是兩年一度本地設計師比試較量的盛事。2011年開始改名為環球設計大獎,再從「創意香港」得到數百萬元的資助舉辦。不過參賽的費用仍然連年增加。參賽費用連同得獎後書冊的出版費,每件作品可以高達數千元。而最諷刺的是,本地設計師普遍報酬偏低,千辛萬苦所做出的設計,最後可能連參賽的費用都不如。而實際上,礙於參賽費用的不合理,與及其他因素,已有不少設計師及公司(如明日設計事務所)表明不會參賽。
作為一個政府資助的設計比賽,本應盡量減低參賽的費用,以吸引更多設計師參與。大幅增加參賽費用,其實握殺了很多年青設計師的作品得到應同和嘉許的機會。我們雖然看到政府不斷投放資源推動創意產業,但到了一些設計師真正需要支援的地方,卻是乏善足陳。

最近得悉有本地設計師在國內和台灣的同類設計比賽獲獎,這些比賽已經做得有聲有色,甚具規模。反觀香港的比賽,雖然自詡「環球」之名,但在國際上的認受性並沒有因而提高,反而甚至連本地的設計師都開始輕視。可見主辦機構仍然抱殘守缺,對業界之處境仍不甚了解。其實香港的設計發展起步比周邊地區為早,但政策上的不對口、一般大眾仍對設計行業不甚重視,一直以來的優勢已成過去。

或者我們不應該對於這些推廣設計的活動一概而論,相信當中亦有別具特色而且受大眾市民歡迎的例子。不過,說到底要推動設計產業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增加市場對於好設計的需求。而政府本身的宣傳設計的質素一直以來都為人詬病,從國慶日的直幡到地區活動的海報,這些充斥於街頭巷尾的政府宣傳品,很大程度的影響著一個城市的面貌,也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審美水平。我們知道政府對於設計項目的招標基本上都是以價低者得。由這樣的招標方式得出的設計當然在質素上很難有所要求。一個本身都不投放資源於自身設計的政府,怎能令人相信是真心著力的推動設計產業呢?政府與其大灑金錢舉辦這些「設計活動」,不如首先多投放資源於自身宣傳品的設計,這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形象,亦能以身作則,向其他公司和機構展示設計的重要性,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設計的質素,讓設計師亦能直接受惠,有效地推動設計業的發展。我們相信好的設計應的是在生活中,而不是在「設計活動」中。

作者為平面設計師

文章原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5年12月28日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