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乏善可陳、抱殘守缺——略論施政報告中交通政策

乏善可陳、抱殘守缺——略論施政報告中交通政策

歷來施政報告對交通問題的態度,正如當局一貫的態度般不予重視,本年度亦不例外。整體而言,本組認為,新出爐的施政報告內容可謂乏善可陳,甚至更嚴苛地說,政府仍在竭力抱殘守缺,未曾對當前交通運輸系統面對的問題及壓力作出若何具建設性的建議及看法,大部分篇幅僅為敘述性內容,又或因循以往的錯誤政策,對整體情況的改進無甚助益。雖然部分措施,如在巴士站加設座椅、安裝實時到站顯示屏等自有其意義,然就整體而言,終究只是小有補苴,而未能針對問題核心作實質改善。此外,對小巴及的士的相關改善建議,施政報告中亦未表現任何立場。另,建築相關的行人通道或升降機設施時,亦應連帶考慮相關交通服務帶來之影響,但整份詳細到要研究為長者設專用廁格的施政報告,卻並未對此作任何論述,亦可見當局對交通問題並無全盤考慮。[1]

至於針對其具體措施,本組有以下的評論:

首先,即使不可否認地,區域性重組此一概念具有其積極意義,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相關部門之傲慢作風及當局始終無視整體公共交通網絡資源需求不斷上升的趨勢,妄圖單靠鐵路擴展及區內資源調配解決交通問題的手法,使該概念實質淪為純粹之政治利益分派大會,並作為其達成所謂「鐵路為骨幹」之政績工具。本組自2013年起已一再強調此點:當局若未能在根本思維上改變其對鐵路服務不必要之袒護措施,則區域性重組亦終究只能限於區域內局部地段極有限之改善,而非全面的提升。[2]

其次,有關大嶼山未來發展的相關考慮及建議,即使完全不考慮對環境的破壞,若最終仍未能做到分散中心商業區的結果(而到目前為止,政府一切之地區發展計劃均未能做到此點),則因該地建設而衍生之人口及物流需求最終仍會流向港島及九龍區,其結果仍是不可避免地造成相關運輸壓力流向該地區,例如,現時天水圍等新市鎮有大量人口需要乘車到港島及九龍上班,甚或原計劃為機場提供後勤支援的東涌新市鎮,亦有同樣情況。這對目前的交通情況實未見有利,自亦不可能對整體交通網絡有決定性的改善。[3]

再者,儘管已出現刑事案例,證明「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優惠計劃」存有極大漏洞,而且亦早已出現長者濫用該計劃,導致一系列高客量跨區長途線無法以價格分歧方法分流乘客,使本已捉襟見肘的載運能力更加不足的情況,但施政報告中於此仍然不肯正視,本組對此深表不滿及遺憾。該計劃的問題及改善方案,本組已多次指出,茲不再贅。[4]

最後,本組亦需指出,雖然施政報告中提及利用資訊科技可帶來交通方面的改良,從而提升生活質素的說法迨無疑義,但若如報告中以增加長者及有需要人士通過馬路之綠燈時間為目標之一,則不敢苟同!若無整體的交通流量規劃及考量,貿然引入使用該等識別科技,並用於交通燈控制,結果必不可免的是導致整體交通系統更加趨於紊亂,且更無一致性可言。本來本港的交通燈系統就已亟需改良,然而施政報告卻並非試圖對之進行改善,而是提出另一個使其更為紊亂的方法,看似幫助弱勢社群,而實質摧毀全民均倚賴的交通網絡。基於這點,本組認為該類建議絕難接受,亦不應實行。[5]

[1]參段137-141及169
[2]參段140
[3]參段105、108、114-116
[4]參段145
[5]參段87及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