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學教育不是商品 不同定位豈能競爭?—就反對學額回撥機制之聲明

大學教育不是商品 不同定位豈能競爭?—就反對學額回撥機制之聲明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剛於上星期公開2016-2019三學年優配學額的分配結果,結果顯示嶺南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成為輸家,兩間大學首學年的學士學位數目將減少約百分之四。

教資會在2009年開始實行優配學額(又稱學額回撥)機制,要求各資助院校提交首學年的學士學位一定百分比作回撥,院校同時需要撰寫學術發展建議書,以競逐回撥學額。在此情況下,各院校被迫迎合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如政府認定香港需發展零售業、文化管理、紅酒業等產業,院校隨即跟隨,開辦此類課程,才能有競爭力取得學額,這種資源分配方式造成各大學必須相互競爭,大學的辦學理念不被重視,取而代之的是教育只是商品,為政權的需要服務。

另一方面,各大學的獨特性亦被抹殺,例如是次被裁減學位的嶺南大學是博雅學府,講求的是人文精神和通才教育,故一直未有開設專業(如醫學、生物、科技、教育)的學科,而嶺南本身着重的是師生之間的連繫,所以本身是小院校,只有二千多個學位。

但在政權的主旋律下,嶺南仍然被迫開設科學類學科加強競爭力。從這例子已可看到,在政府鼓吹下,各院校的辦學理念已蕩然無存,只能單一地配合政府的發展要求,人文學科只是被裁減的存在,而浸大的情況亦類近。可見學額回撥只會造成院校間的惡性競爭,無視不同大專院校以教學型、研究型或綜合型等作不同定位的差異,院校的獨特性更被政府視之糞土。

更可怕的是,在學額回撥中失去學額,背後代表的是將失去部分資助學額的補助金,在現時政府的教育開支下降、梁振英呼籲商界不向大學捐款、高等院校配對補助金暫停的情況下,政府的補助是大學最重要的收入。政府削減經費下大學只能無奈接受,更向政權靠攏,以獲取更多資源。

更甚者,現時行政長官一方面有權委任校外人士到各大院校的校董會,管理大學的運作,同時,行政長官亦可委任全數教資會委員。在此情況下,行政長官無疑有角色衝突,皆因教資會有權檢視各院校的運作,並就學額回撥提出建議,而校董會則決定一切的大學事宜。因此,行政長官足以操控高等教育界,在大學中透過委任商界校董以商人定位決定大學前景,同時教資會則可決定大學經費撥款,在這狀態下行政長官等同於隻手遮天,「院校自主」淪為笑話,大學只能在梁振英手中被蹂躪、被打壓。

大專院校之間惡性競爭、內耗不斷,均是教資會一手造成,而政府亦責無旁貸。學聯一直反對學額回撥機制,並要求:教資會立即停止學額回撥制度,尊重各院校自訂的發展計劃、 直接增加資源及學額予各大專院校、政府檢討教資會的職能及組成,讓真正的院校自主在香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