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想羸就要令遊戲更不公平——《大賣空》

想羸就要令遊戲更不公平——《大賣空》

隨着電影上畫,Micheal Lewis(台譯︰麥克.路易士)的《大賣空》(The big Short)突然變成熱話。事實上Micheal Lewis成名已久,他是當代少數經管類著作,改編成電影的作者(華爾街之狼屬傳記類)。

中文版維基百科把他歸類為「當代報導文學作家」,英文版則只稱他為「非小說作家及金融記者」( non-fiction author and financial journalist)。兩者似乎只差幾個字,中文版卻令Michael Lewis的著作抬升到《唐山大地震》的層次。而Micheal Lewis著作的震撼程度,較之唐山大地震有過之而無不及。前為天災,後為人禍,他把人禍寫得太生動、太真切,真切得讀者無法不痛恨和敬佩那些在大時代裡震撼了世界的無名角色。

The big Short


《大賣空》主要講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大型銀行破產,全球金融巿場面臨崩潰。期間,有三組人馬,與投資銀行對賭房屋巿場崩潰,因此而賺了大錢。大到常人無法想像的數字。

財金故事背景複雜,包含大量專業用語,Micheal Lewis往往暫時避開,喜歡從人物切入︰
(Steve Eisman/艾斯曼)他少年時期就決定研讀猶太法典,不是因為他對神有任何興趣,只因為他對猶太法典裡的自相矛盾相當好奇。

一筆勾出主角性格,寫艾斯曼何故進入金融業,需要找一個懂得艱澀會計數字的人,從而認識了第二位主要人物,金融分析師Jared Vennett(賈德·佛奈特)等人。
而那些CDO、次級房貸、基金信託……概念,穿插故事之中。敘事功力深厚,一讀難忘。反而電影刻意找一個局外人來解釋專有名詞,既難明,又突兀。

《大賣空》Brad Pitt(畢彼特)飾演的Ben Rickert興許就是Michael Lewis的化身。他最早任職所羅門兄弟公司(即最早發明的禍首),後來離開金融業,自己和妻子以田園為樂。劇中,他比參與賭局的基金投資新人Charlie Geller和Jamie Shipley,並成了他們的導師和盟友。當二人從財經雜誌讀到房貸巿場的分析和漏洞,決定「賭一把」,咨詢Ben的意見,Ben說︰

你們知道如果我們賭贏了代表什麼嗎?美國的經濟將會瓦解,上百萬人失業,我看不出這有什麼值得慶祝的。

Ben「退役」之前,曾任職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恰巧和Michael Lewis經歷相似。所羅門兄弟公司即是把資產債券化舵手,他們現場目睹荒謬的衍生性金融工具發明過程,決定退隱江湖。

幾位主角不約而同的找出了房貸巿場漏洞,正如一切先知,周遭人們不認同他們看法,認為他們判斷錯誤,賭局必定會輸。電影最後,蝙蝠俠飾演的Michael Burry說過去兩年,他認識的人,只透過律師和他聯繫。這句話有兩重含義︰第一重呼應了,除金融銀行業者,一般人同樣貪婪成性,為了財富可拋棄親情、友情;第二重是Michael在白板上寫下多個「零頭」,暗示他賭贏之後,這些貪婪的人們,又會再次回到他身邊。

Money Ball

相較《大賣空》批判人性醜惡,《魔球》便積極、正面得多。

《魔球》電影版正是Brad Pitt主演,第一次覺得Brad Pitt原來有演技的,而且還算不錯。原著取材自美國職棒球隊奧克蘭運動家的比利比恩。比利年輕時已獲球探賞識,晉身職業棒球隊奧克蘭運動家。然而職業運動員生涯,無法延續學生時代的光輝,藉藉無名地混到退役,擔任球隊總經理。

原著故事沒有電影那麼戲劇性。電影講述不甘心就此終老的比利,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一個剛從耶魯大學畢業的胖子。胖子精於統計學,與比利一同研究出「不對稱作戰」,針對其他球隊不重視的「上壘率」和「長打率」改造球隊,連翻獲勝。

電影精彩之處,在於Brad Pitt的獨腳戲。他頻繁地交易球員,完全只透過對白和演技,展示商業戰爭劍拔弩張,球隊內部運作比球場上的作戰更令觀眾精神緊張。能達到如此效果,大半功勞屬於編劇Aaron Sorkin,密度極高、針鋒相對的對白正是他拿手強項。

翻讀原著,會覺得電影比較精彩,但書本更加耐看。原著其實也足夠故事性的了,儘管不是小說,中譯本印上「電影原著小說」亦不會太抗拒。不過真相是蠻平淡,甚至有點順理成章。Billy Beane採取的戰略和經營方式,來自他上任和上上任的概念。他相信這個概念,付諸實行,忍受失敗和嘲諷,貫徹始終,直到時機成熟,自自然然就成功了。

Business Adventures

Micahel Lewis 擅長寫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一本書只講一個故事。商管類圖書較常見的寫作方式,卻是滙集類以個案,引證和支持作者的觀點及理論。

《商業冒險︰華爾街的經典故事》的作者布魯克斯John Brooks,居然被喻為是「那個時代的Micahel Lewis」。《商業冒險》英文原版,於1969年面世,拿今人喻古人,還真是罕見。

這本書集合了十二個失敗個案,福特汽車、通用電氣、美國聯邦所得稅……同樣是故事性的,但的確有點歷史了,當時令該公司險些倒閉的決策,到今日回看,也未必全是失敗。
例如通用電氣在1961年(註1)立了一條規定︰Directive Policy 20.5。規定原文非常長,簡言之,員工不能自行對任何人作出任何承諾、協議、計劃……(No employee shall enter into any understanding, agreement , plan or scheme, ....or any other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

該規定破壞了公司、員工、顧客,三方面的信任。員工假如自行判斷和決定,會違反公司守則,遵守規定卻又無法滿足顧客需求。最後通用電氣副總裁William S. Ginn不得不承認︰「I have got to admit that I made a communication error.」

這項1961(註1)反而令通用電氣的管理策略大大改變,重視員工理性溝通,由下屬考評上司並以此為晉升依據。也成為道瓊斯工業指數維一持續認列的成分股。

企業家的顛覆未必成功,一般人多數翻閱他人的成功經驗,予以複製,企業家卻愛讀失敗經驗,從中學習,加以創新。Micahel Lewis 評價比利.比恩︰「第一個反對的人會滿身傷痕,仍決定要首先發難……運動家跟比利的做法威脅了整個工業。」既有的想法受到挑戰,人們即時的反應並非讚揚,卻是大力打擊。

2008年金融風暴後,美國掀起一輪「佔領華爾街」抗爭,但華爾街的銀行家卻沒遭到應有的懲罰,Micahel Lewis批評︰「華爾街充斥著胡言亂語,這些人說他們知道巿場走向,看過數字的人都了解,多數所謂的金融專家,其實都不是專家。」諷刺的是,我們的金融巿場一直操控在他們手裡,而真正的專家均遊走在體制之外。金融機構如是,棒球亦如是。其他產業又何嘗不是?Micahel Lewis借棒球比喻金融,金融巿場本來就是一場不公平的比賽,得勝者永遠勝利,失敗了由平民埋單。想要在一場不公平的比賽裡獲勝,唯一的方法,就是令它變得更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