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由海稻米到有種米

由海稻米到有種米

過去的兩個夏天,我認識了新田農夫信哥,他利用花田休耕的夏天耕種由香港土壤提供養份、百分百「本土」的香港稻米。捱過風雨,頂住蟲害,堅持有機稻米的下場,偏偏又是引來怪手進襲。到底這樣的事情,我們還要忍受多久?

同一個問題,彼岸的台灣,也愈來愈多人質疑。由漢人政權入主開始,台灣不同種族的原住民,就面對著許多不合理的迫害,本來耕作的土地也變成了房屋和石屎。即將上演的台灣電影《太陽的孩子》,也在問同一個問題。

故事就是講阿美族女主角為生計獨自到城市打工,直到父親患病只好回家鄉照顧。這時她才發現,昔日的黃金稻田已變成荒地,無法耕種。

她憂心部落無法承傳下去,決定將村民組織起來,開墾水圳復育稻田,在花東海岸重新孕育出著名的「海稻米」。偏偏資本家早已覬覦海岸的觀光資源,勾結當地政府打算進行開發。面對怪手,自己家園自己救!

這個故事啟發自花蓮石梯坪海稻米復耕故事,導演之一、阿美族人勒嘎.舒米(Lekal Sumi),正正是海稻米復耕的倡導者舒米.如妮(Sumi Dongi)的兒子。

鏡頭轉回香港,經歷了雨傘前後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和失望。歸根究底,香港需要的不僅是制度上需要民主化的改革,更需要意識上的改革。正如電影帶出的訊息:為甚麼「發展」就一定只能用經濟因素去衡量,而其他能充實心靈、承傳環境的事物,卻因為沒有經濟價值而不被無留?農田應該就是社會的根本,為甚麼我們可以輕易地放棄?沒有稻穗,哪有米飯?

引用電影另一位導演鄭有傑的話:「你今天想把政府革命掉,但人的心沒有革命,之後上去接手的執政者依然看到有利益就拿,問題還是會持續發生。」要真真正正改變社會的不平等,我們需要更有勇氣由生活開始作出改變。

今年,我們在四個地方開展或繼續「新界有種米」計劃,不僅要復興農業,更是要復育早已被資本污染的人心。就如《太陽的孩子》般,讓稻穗風景重現香港的郊野,讓在太陽下生長的每個孩子,都能為自己的土地自豪。

文:吳卓恆(土盟執委)

馬上報名!3月5日 4pm 《太陽的孩子》慈善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