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吃一串魚蛋,卻吃着了子彈

吃一串魚蛋,卻吃着了子彈

大年初一,香港每處都歌舞昇平,熱鬧地慶祝新一年的來臨。每年的大年初一,大量的市民都會湧到旺角逛街吃宵夜,享受着香港獨有的夜市氣氛。吃一串魚蛋,咬一口格仔餅,空氣中彌漫着秘製咖喱的香氣,絕對是香港一大特色。在過去的幾十年,旺角夜市一直都是香港的地標,政府也未曾對之加以驅趕禁制,「隻眼開隻眼閉」,絕不在「新徵頭」阻礙港人過節。可是在今年的年廿九晚和大年初一晚,旺角都有一大群的食環署職員驅趕夜市小販,意圖斷絕小販的財路。最後,更演變成一場警民衝突,政府口中的「暴亂」。一個普天同慶的農曆新年,變成了流血收場的騷動。

今次在旺角發生的騷動,瞬間演變成街頭「大戰」。警察在大年初一晚到場「協助」食環署驅趕小販,其後與在現場支持旺角小販的市民推撞。累積的民怨瞬間爆發,演變成警民衝突。在今次的旺角騷動中,市民首次振起膽子,拾起磚頭和竹枝,作出還擊,反抗警察的暴力鎮壓。事情除了造成大量的傷者,更對社會造成極大的震盪。香港社會穩定平靜了數十年,大家都習慣了安逸和平的生活。突然間,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旺角出現了流血衝突的情景。市民突然要面對如斯巨大的轉變,自然會有極大的迴響。在年初二當日,絕大部分的藍絲「港豬」都指責「廢青」用暴力攻擊「保護市民」的警察,批評「本土激進」勢力以武力衝擊法治,破壞社會秩序。政府也急不及待把旺角騷動定性為「暴亂」,標籤參與的市民為「暴徒」,聲稱要嚴懲滋事分子。建制陣營和港共分子也紛紛發炮,斥「少數滋事分子」以不能接受的違法手段去破壞社會安寧。紅色傳媒,更紛紛歸邊,把今次的騷動塑造成「暴力激進」的衝擊,完全妄顧其中立性。

社會絕大部分的政客和傳媒,不是譴責「暴力」,就是指責「暴徒」目無法紀,挑戰政權。泛民政客也大多避而不談,甚至直接割席,譴責「暴力衝擊」,避之則吉。社會,由始至終都未曾認真探討過今次事件的起因和背後隱藏的深層次矛盾。泛民和建制,都只是簡單地分別將事件歸究為梁振英施政失當和佔中遺害,沒有一個政客真正的願意去理解和明白年輕人面對的問題。他們其實不知道,究竟甚麼樣的問題,能讓雞蛋不顧粉身碎骨,都要去抵抗高牆?

自主權移交以來,香港在「一國兩制」的管治下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民主從未落實、民生從未改善?政府管治日趨橫蠻無理、核心價值日被侵蝕、香港逐漸被赤化……等等,都使香港新一代日益討厭中共政權,對中共過度的干預本地政府施感到極度的反感。中共愈過分的插手本地事務,年輕一代便愈厭惡中共政權。再者,中共指派梁振英為特首後,任由他破壞本地文化和與社會搞對抗,強行推動港中融合,任由中國「強國文化」入侵香港。在社會,中共任由港共政權干擾市民既有的生活模式,破壞基層市民的生計,只顧建造「堅離地」的大白象工程,完全漠視基層市民的民生實況。在七十九日的雨傘革命後,政府不單未有真正的回應社會的訴求,竟然只顧譴責「違法佔中」。當最大型的「和平抗爭」群眾運動都得不到政府的正面回應時,民怨只會不斷的累積,到爆發之時,市民為了追尋更有效的方去逼迫政府回應,不期然便會趨向更暴力的方法。飛磚塊、用竹枝政擊和用火焰作為障礙,都是梁振英政權不願聽取民意,疏導民怨的惡果。市民眼見政府漠視民情,感到「和理非」的抗爭經已不能再達致任何的實際作用,自然就會考慮「行動升級」,逼迫政府回應。建制陣營和港共政權不斷的把責任卸到示威者──即政府口中的「暴徒」──身上,完全沒有檢視反省自身問題的意圖,叫市民如何能夠不感到憤怒?

今後,當旺角騷亂打開了勇武抗爭的路線,打破市民對武力的禁忌。雖則社會有譴責暴力的聲音,但愈來愈多的市民認同傳統的「今天我遊行」和「集會唱歌」的抗爭手段經已失效。對付現有的政權,必須願意採取更激烈的抗爭手段。對現在的港共政權,香港人經已不再抱有任何的奢望,已經完全死心。香港人,連到街上吃一串魚蛋,都有機會吃着子彈。這個香港,還是我們所認識的香港嗎?香港人,經已被高牆逼到懸崖峭壁,再後退便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雞蛋今次若不再反抗,以後也沒有反抗的機會。

在現今的香港,面對着利用警權打壓抗爭者的政權,香港人若再用「和理非」抗爭,只會一事無成。香港人不能再「忍讓」,顧着「和諧」,必須站出來發聲。上一代的香港人未有盡力去守護香港,任由香港落到中共手上,任由「被回歸」,要這一代的香港人,甚至是下一代的香港人去承受赤化的惡果。若果我們這一代依然未有守護好香港,那麼香港世世代代都要淪落在中共的魔掌手中。上一代未有在風雨飄搖的時候站出來把好關口,我們這一代不能再重蹈覆轍,放棄守護香港的機會。我們,必須拋棄守舊的固有思維,真正的為香港把關,光復我城,揭開「時代之爭」的序幕。

不要讓下一代再承受上一代漠視社會的惡果。這一代的我們,絕對不能再懦弱退縮,要勇敢站出來,守護香港,成為這個時代的守護者。面對高牆,雞蛋無所畏懼。無論雞蛋怎樣錯,我們也會站在雞蛋的一方。

作者:阿恩,自由文字工作者
90後教育工作者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