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聞價值恐進一步被污染

新聞價值恐進一步被污染

記協早前進行一份2015年調查,有關本港新聞自由的調查,數字結果顯示公眾部分和新聞工作者部分皆較去年下跌,更有五成四受訪港人指出,本港新聞自由轉差,自我審查更惡化的跡象。筆者認為,隨住本港經濟預期轉負面,眼見紙媒市場急速委縮,甚至擁有五十九年老牌電視台倒閉,顯然新聞媒體辦報方針與社會經濟對等的結果,惟未見資訊自由法訂立前,本港新聞價值恐進一步被外部因素所污染。

筆者修讀新聞系之時,深刻一課教授提到狗咬人不及人咬狗的新聞性,其涉及罕有性的特質,所謂新聞包含製造者,被造者和傳媒包裝,缺一不可。然而,媒體報導方式直接影響讀者接受的取向,當辦報方針涉及經濟市場的影響,表述的方式受商業性規範,話題的吸引性成讀者銷量掛勾,漸成為嘩眾取寵之風氣,可見新聞的中立性將岌岌可危。

同時,社會中新聞議題的討論將各走極端,大大影響新聞價值客觀性。關於電視台新聞部停收本地實習生,令一眾抱有滿腔熱忱的年輕人對議題關注更趨熾熱,令網上激烈討論大行其道,年輕人聲音與傳統主流主場往往成對立關係。有人說,年輕人的新思維衝擊可為新聞界造成鯰魚效應,打造社會的新景象,但據目前而言,筆者只見社會餘下撕裂的討論

其實,無論商辦的媒體會被質疑內容偏向性,還是官辦媒體也被質疑主場喧染性,可見新聞價值的確搖搖欲墜,但新聞行業在全球皆有發展,即使以次充好的內地,還是被喻四處港豬的香港也必引來新聞價值的討論,因此作為讀者角色更要求有批判性,別單靠一個消息來源作自己立場,也寄望大家別怪責各大新聞工作者的編輯立場,因為彼此也為討個糊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