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藝術就是反建制:《十年》得獎沒問題

藝術就是反建制:《十年》得獎沒問題

《十年》獲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有人認為藝術不應涉及政治,得獎是「政治綁架了專業」。

首先,說藝術不應涉及政治的人,看來腦中並沒有很多優秀的藝術作品。藝術很多時都涉及政治的,舉個例,畢加索的《格爾尼卡》(Guernica)就是描述西班牙內戰時,佛朗哥領導國民軍在格爾尼卡的大轟炸,該場屠殺是史上第一次地氈式轟炸平民,這幅畫當時還在巴黎展出,為世矚目。以這些批評者的邏輯,畢加索這樣批評當政者,還要在國際展覽上展出,一定是勾結歐美反動勢力,是「死路一條」。

其實藝術創作者本來就有兩種不同的身分,一種是為為政權服務,另一種是民間自由創作。為政權服務的創作未必一定是差的,例如文藝復興三巨頭達文西、米開蘭基羅與拉斐爾都曾經在羅馬教廷的要求下創作指定作品,達文西更在羅馬教廷旗下部門擔任過軍事建築暨工程師。音樂方面,德國出身的巴洛克音樂大師韓德爾定居英國後擔任英國宮廷教堂樂長,為皇室創作大量神劇和歌劇。東方藝術家方面,北齊楊子華畫工非凡,北齊世祖請他擔任御用畫家,但未經批准不得為外人繪畫。這些藝術家受聘於權勢者,是受薪創作的,但除了指定創作題目外,僱主很少會干預創作的內容和形式。

民間自由創作 反建制作品不少

現在的藝術家多是民間自由創作。這種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就是「反建制」是自古以來經典藝術不可分割的部份。舉個例,歷史中王昭君原本應是送到匈奴和親的,但在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的《漢宮秋》中,卻變成反對親事而投江自盡,即是逆皇命。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改篇自《離魂記》,寫道張倩女的母親因王文舉沒有功名而不准娶倩女,更要兩人結拜為兄妹。不甘心的文舉上京赴考,倩女的的魂魄竟然離開身體陪伴在側,最後幾經波折終於結為夫婦。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有類似劇情,都是男女主角違抗母命,排除萬難終於迫母親承認婚事,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也是如此。這是藝術是「反建制」的好例子。

「中國莎士比亞」湯顯祖很善於寫愛情故事,除了「因愛而死,因愛而生」的《牡丹亭》之外,《紫釵記》亦是他的名作,也就是才子唐滌生《紫釵記》的前身,即是李益和霍小玉的故事。原來湯顯祖是改篇自《霍小玉傳》,但故事結局完全不同。《霍小玉傳》寫的是李益貪圖權勢,另娶高官之女,結果激死霍小玉,化作厲鬼鬧事。但湯顯祖將故事改篇成《紫釵記》,李益不慕權勢,為了與霍小玉一起甚至甘願與高官作對。結果此劇與湯顯祖其他劇目一樣大受歡迎,現今來說絕對是「賣座電影」。

反建制就是戲劇衝突 來源已久

反建制作品叫好叫座,不是沒有道理的。劇本要好看,一定要有衝突,矛盾越大越不能化解,觀眾就越能投入。而平民自由與當權者強迫,千年以來往往是優秀文學作品的中心衝突。千年文學不夠嗎?第二個原因說得更長遠,二千多年前的希臘悲劇就是這一套路。古希臘悲劇往往是權勢者殘暴統治,人民禁若寒蟬中有一位英雄挺身而出,雖然勢孤力弱,但仍敢於挑戰強權,希望撥亂反正,最後英雄總是差一步才成功,結果是被殺或被懲罰。又或是主角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一步一步反抗,但是命運最後還是戰勝了主角。可以說,古希臘悲劇的的中心思想就是「敢於反抗」,而當時的人正是用主角與命運的衝突、英雄與壓迫者的衝突來引起共鳴,以達到教化人民的效果。

以藝術或技巧來說,《十年》未夠精煉,但以故事衝突來說,或以引起共鳴來說都肯定是成功的。而最佳電影獎背後並不單是看技巧和藝術感,電影的意義也是考慮之一。200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並不是李安執導、史詩式的斷背山,而是突顯族群衝突的《撞車》(Crash),而剛好,《撞車》也是一齣資金短缺之下拍攝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