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塌下來的一角,是香港文明

塌下來的一角,是香港文明

大館的崩塌,令不少熱愛香港歷史文化人士的心崩了一角。那份創痛,不但是重要文物的傷逝,也悲歎香港管治文明的淪喪。

俗稱大館的一號差館,是昔日維多利亞城最早時期的基建設施之一。維多利亞城的建築方式與模樣,多依據英國當時的標準。根據「國家標準」不但是最基本的做法,也是大英帝國的一項面子工程,要向遠東展示維多利亞女皇把漁村變成區內頂級文明商埠的豐功偉績。所以即使要在香港賺盡利益,也不會因為名符其實的山高皇帝遠,而弄幾個豆腐渣高鐵,不,工程來矇混過關。是以大館屹立中區百多年,歷經香港史上幾次毁滅性風災,依然如昔。

如今特區政府一保育,就倒了……

由於鄙人不是建築的專業人士,無意亦無能力對建築結構進行網絡審判,但對事件反映出來的管治文明退步,郤叫人震怒!

古蹟沒「法」?

當早前沙中線發現宋代遺跡但工程迅速回復如常,衙前圍村六百年基業消失在所謂發展下,香港的文化歷史保育者的心已達冰點。最近,保育人士在吉士笠街找到疑似維多利亞城最早期民房的遺址,更鐵証如山地指出民房原屬於頂頂大名的香港奇女子紅毛嬌(對呀,就是「紅毛嬌街」的那位紅毛嬌呀),也要與政府/土發展開保育苦戰。澳門的朋友不禁輕輕問了一個核心內圍問題:「乜你哋香港冇古蹟法噶咩?」最近,台灣也對《文化資產保存法》作出重大修訂,以加強對古蹟的管理和保謢。香港呢?

香港在古蹟的保護上,先用了不痛不癢的歷史建築物評級,做了些門面功夫來「紓解民意」,又確保建築物在經濟利益前提下可以讓路。要保住身世,必先要被評為古蹟,但要被評為古蹟,又談何容易?!看看皇都戲院,保育人士「講到口水乾」,才可(彷彿施捨般)評個三級。三級代表了甚麼?表面解釋是「具若干價值,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深層意義是:確保戲院可以清拆(!)而在評級制度下,即使讓你高攀上一級,都不過是「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留得下留不得下,也不過是盡人事、聽天意。總之要發展,抱歉,歷史建築物是要讓路的。

古建評級都算了,但誰來評級?古物諮詢委員會。那委員會有歷史和保育的專家嗎?人數多少?資歷如何?評級基準如何?抱歉,問題雖然好像很基本,但就彷如跌到核心外圍一樣,身世無從稽考!

專業不專

另一件教人沮喪的,是香港的管理,也如塌下來那埋頽垣敗瓦一樣,你看到它昔日的華美,但已是破落不堪。

常聽老一輩的公務員說,英國政府的善治之一,是必須對事故進行積極而迅速的調查和檢討,然後提供並實踐有效的改善方案。這種做法,甚至令香港的行政管理在一些領域上青出於藍,成為全球最專業、最有效率的政府之一。但南丫海難事故報告一拖再拖,發生多宗扶手電梯事故,也不責成機電工程署推進行全港扶手電梯檢查,初二街頭騷亂調查報告只是隔靴搔癢。已穩穩感到:香港的專業管治,俱往矣。

如今發生了這麼重大的事故,自然也沒有立刻成立專責小組進行調查,只顧向老闆梁特首努力學習,忙於塞責,甚至有言論怪罪於要成就保育人士的願望而強行保育(!)基本的管理專業、危機處理、甚至邏輯常識殆無孑遺。最大的進步,就只有在官僚一環,更為中港融合。

都是古蹟的錯

今次的事件,不少人聚焦於「法定古蹟」這關節上。於是,在政府官員「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唔做唔錯」的傳統思維,加上古諮會這個黑洞組織,日後要把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評為古蹟,會否難上加難?對可以把志蓮淨苑提名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政府,它在古蹟評鑑的目光和專業.......我們大約有個分寸。多一件少一件古蹟,對政府而言是無傷一雅的。因為多一塊少一塊市區地建豪宅、商場、泳棚和日光浴區,它們更為關注。

當保護文物、承傳文化遺產已是普世文明社會的關注,特區政府郤一次又一次逆其道而行。在大館上塌下來的,是港英政府的管治專業;散落一地的,其實是香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