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點解要咁注重「競爭力排名」?

5月底,有兩份競爭力排行榜出籠,分別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的《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No. 14》。在IMD最新的競爭力年報中,香港較去年的排名晉升一級,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至於中國社科院所發表的競爭力報告,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連續第二年落後於深圳。

兩份報告公佈之後,坊間出現了不同的解讀。部份媒體把焦點放在社科院的報告,強調香港的綜合競爭力連續兩年敗給深圳,值得注視。另一部份媒體,則把焦點放在兩份報告的排名上差異,強調IMD將香港排在競爭力第一,社科院卻把香港排在深圳之後,有着質疑社科院報告可靠度的意味。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似乎也注意到坊間的質疑,遂在他的新一篇網誌《重奪第一》中稍作解釋。曾俊華在文中提到,各個評級機構的側重點不同,評核指標亦有差異,致使排名不一。他解釋,IMD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比較着重各經濟體的體制發展,在「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四項競爭力因素中,「政府效率」、「營商效率」比重佔了一半,香港因在這兩方面的優勢重回榜首。

社科院的《城市競爭力報告》,則以經濟增長和規模分析各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香港作為一個人均GDP高達42,000美元的已發展城市,其經濟增長速度,自然不及跟發展中的大陸其他城市,因而排名第二。他在文中還強調,香港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仍排在全國之首。曾俊華為社科院辯護,意思十分明顯。

我們認為,相比這兩份報告所引起的爭議,香港政府還是各方傳媒,均十分在意這類所謂「競爭力排名」,這現象其實更值得注視。我們並不否認,競爭力將會影響香港的經濟表現和實力,而香港的經濟表現和實力,則會影響港人的就業率和物質生活質素。然而,所謂「經濟」是否就是香港社會的全部?所謂「經濟」又是否真能確保港人的生活水平?這裡所說的生活水平,不是純粹的物質豐裕程度,還有生活環境,以及精神生活的水平。

事實上,社科院那份《城市競爭力報告》,並非只有「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其實還有宜居程度、知識水平、生態環境、文化水平、城鄉一體化方面的競爭力指數,香港在知識水平和生態環境方面,也是取得第一。這兩個第一,主要有賴香港完善的教育體制、郊野公園政策和環境保護政策。有趣的是,不論政府還是媒體都隻字不提,而是把注意放在經濟競爭力,以及香港在經濟上贏不贏到深圳之上。

除此之外,港府和部份媒體,經常因為國際評分機構贈予的「第一」,而沾沾自喜。可是,那些評分機構所給予的「競爭力第一」、「最自由經濟體」,對港人本身又是否一件好事?以IMD的《世界競爭力年報》為例,該學院的主任布理斯(Arturo Bris),便將「簡單低稅制」視為香港具有競爭力的其中一個因素。然而,「簡單低稅制」其實也是一把雙面刃,它既容易吸引外資流入,同時也是使到香港的稅基變得狹窄,影響公共財政的穩健度。

又以政府最為喜愛的「最自由經濟體」,其背後所反映的管治思維,其實便是「經濟放任主義」(Laissez faire)。當然,我們也明白政府若事事干預市場,對經濟弊大於利,不過政府若是總打著捍衛「自由經濟」的幌子,作為自己在民生服務外判,以及縮減各種福利開支的籍口,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則明顯是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