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維多利亞城尋找紅毛嬌

1841年,滿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的琦善和英政府的義律,都同樣懷着一份「都係打份工啫」及「算罷啦,我唔想搞大佢」的心態,把南方一個叫香港的小島求求其其割讓給英國。英國女皇和清國皇帝得悉後,都大為震怒。因為一個本來不想要香港,一個被下屬偷偷讓出一角大清土地還懵然不知。然而,就因為歷史往往有其意想不到的「符碌」特性,香港還是給大興土木,在1843年6月正式成為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城就嚴如英國遠方城邦的一個小首都。雖則在香港掘金才是英廷的要義,港英政府的管理還是有板有眼的。作為保護商人利益也好,作為有效管治也好,香港的法治、制度、經商自由不缺,而且有關的運作還會因時制宜,不斷完善。吸引不少華洋商賈來到個小島尋找商機,甚至安身立命。

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城到底是怎生模樣?你可以說是一個商家的冒險樂園,只要大家跟隨法治和制度這套遊戲規則,管你賣鴉片還是賣咕喱,也可買屋買田又買地。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積聚了財帛,也甘為這個東方小島趕時髦。由建築、運輸系統等大小基建,以至百貨店、攝影等民生點滴,都採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模式,不用被迫高價設置不安全的次貨。維多利亞城,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環球都會。

從滿清派來的香港視察的官員和學者,眼見這個因為祖先「遷海令」而繁華盡失的小島,竟被英國夷人弄得風生水起,自然是不是味兒。而由日本過來的使節,看到這個文明先進又富裕的小島,盡是心心眼,更令香港成為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前,一個派外官完必經的重要考察地。

在維多利亞城中,最繁華的地方,要是上、中、下市場一帶。百多年來,香港的地產價格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而人氣旺地如閣麟街、吉士笠街的地價,應可跟今天香港的黃金地段劃比一下。但在這價值不菲的地段中,卻由一位來自美國的船長,亦是美國麻省第一任州長後人James B Endicott買下了。時為1850年代,亦即香港開埠的十年之後。

這位當時被喻為有點石成金之能的美國肥船長,囤地的原因非為其他,就是為一個叫吳嬌(又稱吳阿嬌)的蜑家妹,也就是維多利亞城鼎鼎大名的紅毛嬌。之後,紅毛嬌就在船長為她安排的地段內建屋安身。而紅毛嬌之家,亦是維多利亞城的第一代民房。在1878年香港大火災後,該處被夷為平地,其後重建,仍是最早期的民房。如今在閣麟街發現的民房遺跡,正正就是嬌姐當年的產業。由於民房在1894年鼠疫之前建成,所以不受後來的建築條例影响,在遺址中仍看到維多利亞城民房的點滴。而嬌宅石牆遺址和距離不遠的永和號,更被保育人士相信是碩果僅存的維多利亞城民房遺跡!

紅毛嬌這女子可以令市中心一條街道以她為匿稱,因為她是維多利亞城獨有的時代記號。年輕時候,她屬於當時社會一個很特別的階層:受保護婦女。這群主要是來自廣東漁民家庭的洋人情婦,在時人的眼中,她們卑賤如妓女,但又忌憚於其洋人「保護人」,不敢對她們怎樣。所以受保護婦女都會讓她們的下一代受最好的教育,成為社會菁英,以吐氣揚眉。她們的歐亞混血兒子女,後期亦成了香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主力。而這些受保護婦女下一代受教育的地方,也就是今時今日,香港家長打崩頭也要把子女送入學的皇仁、聖士提反、拔萃等名校。

不過,嬌姐才不稀罕靠子女出頭。受保護婦女的特殊的身份,不但沒令她自慚形穢,她還善用了這種身份和人脈,單槍匹馬和搶她貨物的香港最強海盜十五仔講數(情況就如有女子單槍匹馬和ISIS講數),吳阿嬌之名因而震懾全港,這時她才不過廿多歲。嬌姐講數的事跡,也鈎劃出十九世紀海盜和鴉片商人活躍於香港的早期風景。

當阿嬌和肥船長「分手」後,仍不斷在中環買地和放數,令她成為小富婆,家珍無數。只可惜之後因投資失利,最後成為香港第一個「報窮」的人:即今天的破產。

如果你認為,嬌姐成名的條件,不過是夠惡又有錢吧了。也許是吧,但還得要看她如何「惡」和怎樣花錢。肥船長當年和吳嬌斬纜,是為了娶一位從英國郵購得來的白人新娘。因為無論他如何愛嬌嬌,要向上爬,就必定要娶一位白人做妻房。一個連白人婦女也可以郵購的年代,婦女地位之低可想而之。在這背境下,相信不是一個「惡」字就可讓嬌姐成為傳奇。另外,嬌姐名下的物業,不少是指定收容單身婦女的。有說那些只不過是妓寨,也有說是身為受保護婦女領袖的嬌姐彰顯義氣之舉。無論如何,紅毛嬌的生活經歷,絶對時香港婦女研究的一個課題。

紅毛嬌在破產之後,有關她的一切,就被時間的煙霧一層一層地模糊了。嬌嬌和船長的「掟煲費」:紅毛嬌之家的遺跡,就在閣麟街靜悄悄的待了百多年,成為一幅幅古老又「不明來歷」的磚牆。如今,該處被餐廳「借用」了作為廚房的延伸,在保育的專家細心的鑽研下,發現餐廳廚房竟然就是當年吳家廚房的位置!這彷彿就是嬌姐在遠方發出的信號,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就這樣交匯了。

閣麟街的舊民房磚牆結構和格局都很完整,它和不遠的永和號,絶對是香港開埠時期民生的重要印記。加上紅毛嬌的傳奇所賦予的強烈歷史訊息和社會價值,保存它,是對香港歷史的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