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打倒嶼山大白象——寫在反對東大嶼計劃行動後

文:北諱 (守護大嶼聯盟成員)

就東大嶼計劃,嶼聯多次表示根據現有的人口估算,加上發展棕土和短租地等,根本不需要填海。政府官員或贊成發展的社會人士最常說:「如果有多些地,我們不是可以住較大的地方嗎?」

作為一個在不同新巿鎮中成長的九十後,只見父母用了半生的精力貢獻了一個蝸居,不見得新巿鎮發展帶來更大的生活空間。中學時,望著學校對面一堆空置的房屋,叫價已被父母買樓時高出五倍。中學生午膳時的話題是:「我們應否在18歲後申請公屋」。對於土地和房屋供應的未來,我們一直處於長年的惶惶與不安,相信比政府官員或社會人士更加緊張。但我們更看到在透明度低、不公平的土地分配遊戲,破壞了自然和鄉郊換來的土地,沒有換來更平等的生活空間。今天,我們無法被發展局說服,仍然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

壓倒自然與人文的大白象

政府打算將東大嶼都會計劃營造成第三商業中心(而社會對第二商業中心能否成功都存在質疑),並容納40至70萬人。換句話說,將會有大量人口放在這個只有商業中心,毫無歷史文化背景的「空殼之城」。住在新巿鎮的我,常常有種失根的感覺。以前因為大學專題,特意走到旁邊的村落「尋根」,發現原居民早已在新巿鎮發展之初賣屋賣地,沒有多少痕跡留下。

現時的梅窩作為旅遊項目確毫無獨特之處,卻是不少老人家退休的地方。參與守護大嶼聯盟的工作後,總是往梅窩走,和老人家聊天。他們常常坐在小村的樹蔭下乘涼。這個小小公共空間是他們把手並肩,問村長借地、從碼頭搬水泥、餐廳買膠椅造成。他指著小農田、果園,笑說這過了半生的地方是「梅窩梅窩,唔霉點會返黎窩。」梅窩仍然保留各種歷史、農業和人文長年累月努力生活的印痕,銀河、女姬誕、更樓、廟中各種混合了中印非色彩的塑像。

「空殼之城」將會有道路直通梅窩,在發展計劃中梅窩亦視作旅遊式的宜情小鎮。老人家們怕被指阻住年輕人發展,對未來從來不敢想象亦無從置喙。旅客、新增人口、龐大的發展計劃,究竟怎樣與梅窩的過去與現在相融?還是一隻大白象將沿路所及的歷史文化踩碎?

環團亦多次警告發展局,大嶼山不少地方沒有現行的法例防止倒泥,一旦有大規模發展,重要生境大概難逃一劫。發展局官員才如夢初醒般想起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東大嶼都會計劃所貫穿的大嶼山生境又將會如何?

請用理據說服公眾

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行動由守護大嶼聯盟和多個環團合力完成,籌備時間由張德江事件後開始後,整整一個月,配合上立法會工務小組討論東大嶼籌款會期。差不多每個星期六日,行動者和支援人員都要開會、視察場地、製作橫額,平日除了應付日常工作,仍然要準備行動、記者會。付出龐大的心力,絕對不只是純粹反對發展。而是要求政府承擔最基本的責任,請用理據說服公眾。

朋友笑說「東大嶼都會發展在一個孤島(交椅洲),彷佛一個無苦主的填海計劃」。此言非也。根據非常初步的估算,每個香港人平均可能要為計劃付出超過四萬六千多元。但人口從何而來?這個會否是最龐大的大白象工程?發展局一直只說未做可行性研究。2.48億的可行性研究只是技術性地研究能否填海、有多少房屋商業樓宇規劃,卻未能觸及核心,「我們是否需要東大嶼都會?」一個毫無根據的大白象,我們全香港的巿民都將會是這個負資產的苦主。

我們再追問,是否能發展棕土,是否一定要破壞鄉郊與自然環境。政府的棕土報告要2018年才能完全。原來政府在大肆發展綠化地帶、勢推大嶼山計劃之先,連香港擁有多少可發展土地的基本功課都未做,還指綠化地、填海比較容易發展(卻可能較貴)。連自己的懶惰都可以做借口。民間團體還要做多少行動才能讓政府開誠布公,用理據說服我們?

這個行動只有七位大衛,拉起40米的大橫額雖難,但拉倒大白象更難。我們需要更多巿民的支持,一齊推倒這個毫無根據的發展計劃。

【請廣傳聯署,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www.goo.gl/vMxQ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