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時代之難:淺談永華電影公司

1945年抗戰勝利後, 國族政治仍然影響中國電影發展。國共矛盾加深,大批左翼電影工作者為免落國民黨「附逆」口實,遂南下香港。而戰後資源短缺,國語片符合國家政策,也是大中華地區的共同語言(大批南下香港的中國人講國語),市場因素下,國語片比粵語片更早復甦,迎來興盛。

曾經在抗戰時期留在上海,與日本人合作拍電影的製片人張善琨為避漢奸嫌疑,南下香港,與上海一位繼承父蔭的「印刷大王」李祖永合作,開設「永華電影公司」,網羅導演卜萬蒼、朱石麟、李萍倩,編劇歐陽予倩、姚克,演員周璇等班底,在香港開拍國語片。創業作《國魂》於1948年上映,當時國民黨大勢已去,大陸即將易手,電影卻講述南宋末年忠臣文天祥的故事,被左派報章大公報影評批評為同情國民黨,將共產黨等同蒙古人。

另一部也是第二部永華作品是《清宮秘史》,朱石麟導演,講述清末光緒帝變法圖強與保守派慈禧的衝突,不止上映當時被香港左派批評,更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舊事重提。首先是程季華在其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對《清宮秘史》大加批判:「《清宮秘史》同《國魂》一樣,也是用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來表現歷史的⋯⋯更為荒謬的是,他以光緒皇帝、改良派和帝國主義為矛盾衝突的一方,而以慈禧和義和團為矛盾衝突的另一方,這樣就一方面美化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本質,同時也誇大了資產階級改良派變法運動的進步意義。」、又上綱上線加了句「對義和團的污衊,對中國人民革命傳統的污衊,對中國歷史的污衊。」

之後「四人幫」的姚文元借電影攻擊國家主席劉少奇,指他認同並曾發表欣賞電影的反動意識的言論。導演朱石麟在香港文匯報看到姚文元的文章,精神大受刺激。儘管他是位親共導演,但見到有人利用自己的電影權鬥,所承受的政治壓力可想而知。

永華的兩套作品,也是至今傳世兩部,因為1954年後的大火將永華所有影片拷貝燒燬,只有《國魂》與《清宮秘史》因在海外放映而存有拷貝。

五十年代是精神躁動的年代。永華電影公司受左翼電影人滲透,曾經爆發過好些衝突。據學者鍾寶賢研究,五十年代初永華開始出現「讀書會」,由左翼影人帶領研討左傾書籍與蘇聯電影;旗下導演李萍倩屢次製作左翼電影,與李祖永意見相左。李祖永商人出身,一心只想將永華電影發行至海外,故開始審查電影製作,貫徹老闆意志。李萍倩知道李祖永要預先過目劇本,便想出拍攝時臨場改動劇本的做法,拍出《落難公子》,被李祖永視為左傾,一怒之下在片場燒毀《落》片,李萍倩不久便轉投長城。

至於另一個創辦人張善琨在永華創業兩三年後,因與李祖永意見不合而出走。但是他與製片人袁仰安合辦的「長城電影公司」在大陸易手後,很快也面臨市場失據,左派滲透等問題。張善琨與袁仰安鬧翻後離開長城,而長城重組後便是為人熟悉的左派電影公司。張善琨素來與國民黨友好,於1956年與王元龍、胡晉康成立「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翌年改稱「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香港電影若要在台灣發行,拍戲之前都要跟「自由總會」登記,如果有任何一名工作人員與共產黨有關係,台灣當局不會放行。

由1947創業直到1954年因破產而黯然結業,李祖永這位寧波大少的電影夢完全反映了五十年代的時代之難──政權易手所帶來的劇烈震盪,任誰也沒法適應,只能無奈捲入政治旋渦。永華結業後,留下的片廠被國泰機構買下,成為星馬電影大王陸運濤在香港成立「電懋」的踏腳石,而李祖永則在1959逝世,怕且是晚境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