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房署大幅加租 七旬鞋匠:只想繼續為有需要的人造鞋

房署大幅加租  七旬鞋匠:只想繼續為有需要的人造鞋

(獨媒特約報導)房署在今年4月向轄下工廈提出加租,加幅達38%,影響不少租戶生計。其中於葵涌葵福路的晉昇工廠大廈更加幅至42.7%。租用晉昇工廠大廈逾30年,經營鞋業公司的葉靜,在面對租金加幅、行業式微等因素,仍然堅持為不同需要的客人打造一雙雙手工皮鞋,只因為「最開心可以幫到人。」

一雙斑駁的巧手,從依照客人腳形改打造鞋絹,按照要求選用合適的皮布,串線,包裝,甚至修理工具機器亦一手包辦,這就是70歲的老鞋匠葉靜的堅持。葉靜於70年代加入造鞋業,那個年代,不少年輕人都以學一門手藝為目標,而他唯對造鞋情有獨鍾。

這一造,便造了40多年。

SAM_3158

在工廈10樓的麗風鞋業公司是葉伯的小天地,麻雀雖小,惟五臟俱全。由縫紉機、拋光機、燙金機,等不同機器,到各種顏色的皮布面料、膠漿、鞋絹等製造手工鞋必需品應有盡有。

採訪期間,空氣中瀰漫著皮革的味道,密密密麻麻的材料用具亦早已把原來的牆壁顏色覆蓋,他坐在日常工作的木板凳上,把這些年的造鞋故事娓娓道來。

SAM_3955

若有天梯只想繼續爬

70年代初期,香港工業曾盛極一時,不少年輕人都學習手藝,以一技之長作為謀生本錢。葉靜最初在香港開設一間造鞋店,有近20名工人,做到自給自足。

其後步入九十年代,經濟慢慢轉型,香港大部份工業都遷移到內地廣東省設廠,地方大和平租便是一切。葉靜在1992年曾到北上設廠,高峰時有近100名員工,更坐擁20,000呎廠房,樓高兩層,製造一批又一批的按摩鞋從內地運到香港,再交由貿易行運到外國鋪銷售。

葉靜到廣東省一帶工廠設廠,希望拼出一片新天地,但工人並非專業造鞋技術工,質素良莠不薺,為葉靜增添了不少困難。可惜好景不常,在1996年,葉靜因管理問題,結束於大陸的生意,回流到晉昇工業大廈現時的單位繼續造鞋。

葉靜指,行業缺乏新人入行,即使有興趣投身其中,亦非一時三刻能夠沉浸出技術,更要費時作教導。在造鞋業的輝煌時代過去,資深技術工一個一個退休,從前著名的「鞋王」一個一個退下來,葉靜已是碩果僅存的香港造鞋業「老行專」。

葉靜表明,如果有年輕人有意想學造鞋亦無法支付負他們的薪金,但在日後退休之時,會把舖內的一切通通交付,希望可以把造鞋技術承傳下去,為有不同需要的人造鞋。

SAM_3961

偉大而微小的快樂

「呢對係台灣嗰個和尚,佢係我到做左好多對,我諗佢驚我唔做掛,佢上過黎我到,隻腳好大。」台灣亦有和尚遠道而來,因為其腳形太大,平常所穿的鞋子都不合碼,所以其師姐到香港時特地前來尋找葉師傅,希望可以為他的師弟打造合腳形的和尚履。

結果,和尚試穿後非常滿意,夏季履、冬季履和家居鞋亦訂造了好幾雙。又有高底腳的女士,帶同穿著多年的專用靴前來,「以前佢嗰對係深水埗訂,不過後來執左。」希望葉靜能夠為她造鞋。葉更把本來的腳跟由厚重的木頭換成了輕膠,讓本來像腳鐐一樣笨重的高低鞋減輕了12盎司。

在訪問期間,葉靜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每一雙打造好的鞋履的照片,強調每一雙鞋都是按照客人的需求為他們度身訂造,獨一無二的不只是鞋子,更是每一位客人和葉鞋匠背後的故事。

SAM_3958

期待的都似童話

「呢對係個女仔陪佢老公上黎拎,見到又好鍾意,就訂左對情侶鞋。」說到每雙鞋子,葉師傅都清楚記得他們現在穿在誰的腳上,那些客人前來訂製時的光景都能一一道出。葉靜的女兒更為他開設和管理社交網絡 Facebook 專頁,並把品牌命名為 Papa Shoes,因為這是爸爸親手為女兒打造的一雙鞋。

「唔通加租就唔做咩?」房署連年加租,加上香港工業衰落,造鞋店現時情況已早不如他在1996年回港的時候,規模亦從當年的3個單位及設有寫字樓,到現在只剩下一個單位。

「可以造好一對鞋自己都好滿意。」葉靜邊說著,邊撫摸著手中拿著的一雙鞋,話語中夾雜著自豪。

記者:羅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