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對不起,港英時代也有政治矛盾

香港政權易手十九年,自回歸以來,英國人離開後,香港社會怨聲載道,無人不戀殖,個個想歸英。一些大叔,甚至學富五車的時事評論員,都謂港英政府手段高明,令香港人順服。有些人以當年建新機場「無人反對」作例子,謂香港人回歸前政治冷感。然而,八九六四屠城前後,香港人幾乎天天上街支持北京學生,屠城後更出現空前絕後的百萬人上街示威,說我城人士政治冷感,實和事實有出入,今在下便以大學時所修的香港政府與政治,書成此文,解釋為何港英時代如此「昇平」,港人為何「表面上政治冷感」。

首先,任何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利益,政府的功能之一,便為利益的再分配,獨裁國度如大陸,都不時傳出群眾暴力事件。香港當然不可能例外,但港英時期總是鮮有聽聞像回歸後的上街爭取這樣那樣,相信值得大家思考。

沒有社會是沒有矛盾和利益衝突存在,現代的解決方式是民主制度,然港英時期也沒有民主,只有言論自由,但矛盾出奇地少。關鍵就是金耀基教授的名言:「行政吸納政治」。

港英政府當年,並非如特府現在一樣,會委任社會賢達(即各方利益持分者)進入一些委員會,參與制定政策,不像董建華和梁振英,只會任人唯親。表面上沒有矛盾,實際上矛盾早在暗地裡解決掉。

能做到這種方法,除手段高明外,還要有一個大前提,就是政府有讓不同利益者加入在內。曾蔭權是港英留下的華人官員,深諳此道,所以他委任了反對派劉細良先生及重用曾參與七一遊行的黃仁龍司長。

成也港英,敗也港英,行之數十年有效的制度,也是英國人一手破壞。前文已經提到,行政吸納政治,是矛盾未出現枱面前,已經枱底下解決,港英用相當資源調查壓力團體再委任,然而正正又是港英引入選舉制度,使曾蔭權無法再英規中隨,用同一手法管治。

當有了選舉,政治人物如果接受委任,難免予人「接受朝廷招安」感覺,政治生命很大機會完結,而且支持者也擔心被出賣,不止中間派選民,連核心支持者也可能失去,此之所以,曾特首無法單單因委任劉細良等人而成功。

各位朋友別誤會,這篇文章不是替特區政府背書,是事實陳述。要解決當前香港困局,除了實行普選,再無他途。政治學常識就是,法律應該由利益各方討價還價後寫成文字,但我城立法會有三分一左右議席由功能組別此一非普選產生,政府以有足夠票數便霸王硬上弓(情況像台灣服貿時的馬政府),把反對派的建議拒諸門外,無港英政府的讓步,梁董二人更無曾蔭權的十一,自然施政困難。此文很多是政治學常識,大部分政治學教授都比我熟悉,但恕我直言,他們的文章不是人人明白,故在下以人類語言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