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宇輝:鴨脷洲變形記

陳宇輝
36歲
在海怡半島住了七年
Facebook專頁「鴨脷洲變形記」管理人

「我在2009年搬入海怡半島,至今住了近六、七年。起初我並不喜歡海怡,覺得這裏是『獨家村』,很中產。相比之前住在灣仔,這裏沒有生活感,不似灣仔落街已經是茶餐廳、街市。海怡卻由最初零星幾間小店、茶餐廳,至今只剩下連鎖店。自己以前居住的小型居屋只有五六座,沒海怡半島那麼多棟。我感覺海怡跟鴨脷洲、香港仔沒太大關係,只是霸佔了一個最好的位置。屋苑落成之前有很多人來海邊釣魚,有老人家會搖一艘船來垂釣,但現時卻禁止人們在海邊釣魚。

到了2014年5月搬到將軍澳住,該區比南區更缺乏小店,區與區之間毫無聯繫,區域配套偏重駕車人士,街坊出入必須依賴私家車或者地鐵,生活十分不便。2015年8月,我搬回海怡住,才發現這裏的好。這裏有醫務所、藥房、茶樓、圖書館,街坊亦可到附近的鴨脷洲、香港仔買東西。香港仔和鴨脷洲大街都由幾條緊密的街道相連,即使區內無發展,都有地方讓人聚腳。相比之下,將軍澳不像元朗、大埔舊墟,無法把住在附近的人聚在一起,令人與人的關係割裂,缺乏社區感。

在南區,街渡最有代表性。旁邊的鴨脷洲洪聖廟亦別具歷史價值。當香港還未是香港時,這一切已經存在,見證區內變化。香港仔、鴨脷洲一帶曾經是漁港,當時居民的信仰、風俗促使該處建成一座廟。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坐在一艘便宜又舒服的小船上,跟老街坊話當年。即使現時的生活跟他們三十年、五十年前的經歷截然不同,大家卻身處同一個海港。街渡就是一個把香港仔、鴨脷洲兩地居民扣連的地方,將居住地方與地理環境互相聯繫。

隨着南區地鐵落成,可以預料黃竹坑一帶的變化。我擔心士紳化會令區內的東西愈賣愈貴。以鴨脷洲大街為例,現時大街的店舖主要為區內居民而設,但隨着地鐵進駐,我擔心店舖會被升級,舊舖被趕走,將來的大街會變成大坑一樣。很多老人家住在大街,屆時如果物價提高,小店消失,例如平時區內一直光顧的醫生倒閉,將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社區關係中產化的影響很實際,直接衝擊區內居民。

我在facebook開設了一個名為『鴨脷洲變形記』的專頁,起初是受另一個專頁『西環變幻時』啟發,兩三年前,我得到一位街坊贈予舊相,後來在網上搜查資料,翻查香港歷史。專頁由張貼懷舊相開始,再加入交通、天氣等資訊,希望把鴨脷洲、南區發生的事貼在社交網站上,引起大家對社區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