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研究發現移民較親建制,然後呢?

1. 黃鶴回,馬嶽和林蔚文最近在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trategic Relations 發表文章,指出從中國來港的新移民在政治上比較親建制。這論文立即引起很大回響,再次引起公民社會中有關新移民的各種新仇舊恨。誠惶誠恐,我立即找來文章從頭到尾讀一次,先搞清楚他們的文章到底說了些什麼。

2. 首先,文章是放在全球移民研究的脈絡中討論的。背景文獻有提到很多相關的研究,例如有分析認為從專制社會來的移民即使到了民主社會,往往對政客仍持懷疑的態度。又有分析認為移民可以加快來源地的民主化,並以墨西哥、中歐和東歐為例。黃鶴回等人的文章是在這個脈絡之下,討論移民與目的地政治的關係,提出移民可以是本質上較支持東道政府,因此一個保守或競爭性威權政權是有誘因包括更多的移民進去選民基礎當中。

3. 文章基於2012年下半年進行的1207的份問卷調查,並對結果作統計學上的分析。我不詳細說明分析的方法了,總的來說就是已控制了年齡、性別、收入等的影響。我直接跳去講幾個比較明顯的結果:

- 移民對香港經濟的觀感比本地人正面。
- 相對於本地人,移民更信任中國政府,也有更大的國民自豪。
- 移民和本地人的分別會隨移民後的時間而減少,但過程緩慢。
- 政黨認同方面,移民比本地人更願意稱自己支持建制派。
- 稱不清楚自己政黨認同的,移民遠比本地人要多。

4. 黃鶴回等人的研究是針對移民的政治立場,沒有討論其他議題。有朋友很快便扯上過去和移民相關的爭議,例如房屋、土地和福利等。這些問題固然本身也很值得討論,我也有我的看法,但我不想這些討論被拉扯進去黃鶴回等人的研究當中,因為他們不是研究這些問題。

5. 當然,也有不少朋友曾經議論到移民的政治取向,對於那些曾經就此發言的朋友,要求他們現在回應新的研究結果,也是合理的。我自問記性很差,只好在此先說一句,我願意接受新的研究結果,以此為起點繼續有關新移民的討論。我知道對於很多朋友來說,研究結果只是核實了他們一直所相信的。但請不要過於苛責那些之前有所保留的朋友,我們要做研究的目的就是我們其實不真的知道有那些看起來「阿媽是女人」的說法是對還是錯。

6. 可以想像,反對新移民的朋友現在會覺得多了一個反對理由:既然新移民是親建制的,而現時香港正處自主受打壓之時,反對移民就是正當的訴求。至於相信家庭團聚為最高價值的朋友,按道理則應該不為所動,不會因為某群體的政治立場而蓋過家庭團聚的需要。以這兩個立場出發,左右大戰三百回合,恐怕不能避免。

7. 我無意參與這個左右大戰,原因在於論文結尾的一點:
「香港的特別之處在於不是一個能抵抗這個趨勢的自主政權。」
不想花太多時間拗理念,因為無論任何一方能拿到其道德高地,其主張在當前的政治環境都是難以通過政策實現的,口水戰太無謂。

8. 順帶一提,有些建議要求減少單程證數字來減少移民,我想提醒單程證的部分配額是給予按《基本法》第24條第3款得到香港居留權的兒童,法例上他們是香港人,不能拒絕他們來,分別只是早來還是遲來,而沒有證據顯示對於他們或香港社會來說,遲來會好過早來。如果你的立場不是遲來也不是早來而是不要來,你要做的不是減少單程證,這樣沒用,你要修改《基本法》。

9. 然而無論你對移民的立場為何,我想大家都會同意修改《基本法》在目前來說並不是一個選擇。由此退一步,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文章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我們只能作一些推論。先聲明如果以下推論有錯,責任在我而不在黃鶴回等。

10. 坊間流行一種說法,就是盡可能使得定居香港對移民來說不再吸引,他們便自動不會來了。先莫論推行這種說法所觸及的平等和人權問題,我認為這說法低估了移民眼中的中港差異。文章有提到移民來港的主要原因是前來香港可以改變他們的經濟狀況。事實上香港經濟遠比中國大陸一些落後地方為佳,就算我們把移民在港的生活弄得極差,卻仍然很可能比他們的來源地為好,結果一方而破壞了香港一些原有的良好制度,卻沒有達到減少移民的目的,還可能增加社會問題。類似的討論在美國相當豐富,有不少州份曾經意圖透過使得移民的生活更糟糕,希望他們自動離開,結果不單沒有成功,還帶來災難 ,我期待見到更多在港的相關研究。

11. 反過來的另一種態度,則是接受我們暫時無法改變移民政策的現實,再向政府在爭取也是白爭取的前提下,唯有主動接觸移民,以友善的態度向他們大事宣傳香港的核心價值,不問出生地而只問信念,鼓勵更多的梁天琦可以出現。反正我們無法減少移民,那就爭取得一個就得一個。文章有提到不少移民表示不清楚自己政黨認同,換言之是有爭取的空間。但是文章也提到移民在政治議題上同化為類近本地人的過程是緩慢的,我們得有準備。至於這個過程能否加快,如何可以加快,文章固然沒有論及,這肯定是要由另一個研究來回答的。

12. 而這正正是我希望鼓勵大家思考的方向。我喜歡學術討論,因為它給予我們基礎去問新的問題。學術的作用應該是開新的門。現在這個研究出來了,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拉址回去昨日的恩怨,我會感到十分可惜。讓研究結果鼓勵我們去問新的問題,多想想在現存的政治環境下可以做些什麼,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