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三日月Paranoia

趁著中秋節假期,一口氣看了兩部電影、一齣話劇,嘗試排遣鬱悶的心情,逃離深陷多時的泥淖。幾部作品水準參差,但W創作社的新作《三日月Paranoia》相當好看,頗出意料之外--

因為我真的被某些半舊不新的表演手法嚇怕了。看得懂自然是談不上的,連最直接的五官與心靈感受也似有還無,不知是我早已淪為行屍走肉而不自知,抑或實在趕不上人家超越時空限制的步伐……

《三日月Paranoia》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段由兩人合演。彼此看來毫不相干,其實各人之間都有些瓜葛,演將下去才一點一滴地透露。劇名「三日月」是指農曆初三的「蛾眉月」,陰暗的部分佔多,藉此借喻人物內心的弱點。英文劇名Paranoia則點出了「偏執」、「妄想受害」的命題。劇本內容精鍊,組織嚴密,雖然共分二十場,卻無零碎鬆散之弊;而且兩小時內演完,一氣呵成,臺上臺下的情緒和氣氛都得以維持。我尤其欣賞編劇先把三個小故事分開敘述,然後隨著劇情發展而逐漸縫合,同時抽絲剝繭地描寫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儘管內容有點複雜,暗寫的情節和人物也不少,看起來卻是有條不紊。更難得的是,三個故事都能緊扣編導開宗明義的題旨:「這是一個關於猜疑與信任的演出」,人物互有關連,但內容絕不重複,可見編劇手法已相當流暢、成熟,令人看得愜意。

三個小故事的內容都貼近當下的城市生活,令觀眾頗有共鳴。其中我最喜歡阿良(白只飾)和阿珮(邵美君飾)那一段,感受特別深刻。阿珮因為阿良「無條件」的信任而接受他,可惜這一點信任,原來不堪一擊。或者,當初阿良只是信口胡謅?或者,是他有意追求阿珮的一種試探?又或者,阿良深知兒子喜歡說謊,所以選擇相信阿珮,沒有別的意思?然而阿珮為了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把對方的信任一下子放大了一百倍,自然另眼相看。

於是,一廂情願的悲劇,就這樣鑄成了。屢試不爽。

後來因為一點小誤會,阿良堅信自己沒有錯,只是偏執地認為阿珮沒說實話。幾番對答下來,阿珮一下子明白了、看透了、死心了,順著阿良的思路把話說完,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後來阿良找到雕塑師(陳淑儀飾)對質,真相大白,他才質問自己:「為甚麼我不信阿珮?」雕塑師橫他一眼,冷冷的拋下一句:「因為選擇不信,比較容易。」字字擲地有聲,耳邊彷彿響起打翻玻璃、碎片四濺,在心房割了一道口子的聲音。的確,不相信太容易了,即使資質平庸的腦袋,也可以信手拈來一百個懷疑的理由和藉口。要是選擇相信,怎樣說服自己拋開猜疑、忌諱、妒恨的心思,已足以令人筋疲力竭。何況阿珮不是甚麼名門淑女,連小家碧玉也稱不上;那個不堪回首的過去,不僅是她終生無法擺脫的包袱,更是將她與世隔絕、難以逾越的高牆。

這爿高牆只有信任可以打破,然而信任卻是比「東海龍王角,蝦子頭上漿」更難得到的稀世奇珍。說句題外話,正因如此,所以《下女誘罪》裡小姐與侍女從互相欺騙到真誠相待的感情,才會那麼令人動容。

換個角度說,猜疑可能是人類自我保護機制中一道行之有效、揮之不去的板斧。年紀漸長、閱歷愈豐,「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教訓愈是深刻,距離傾蓋如故、赤誠相待便愈遠。矛盾的是,人愈是錙銖必較,心靈愈是空虛,感情愈是脆弱,愈需要真摯感情的慰藉。可惜我們總會忘記,天道始終是公平的,沒有付出,便沒有收穫--

天下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尤其是感情。

進一步說,信任的對象不只是人家,也是自己。Anna(楊螢映飾)與Bird(黃呈欣飾)表面上青梅竹馬,其實一開始就是一場笑話。朋友之間有點微妙的糾結,沒甚麼好奇怪;但聽她們的對話,根本就是長年累月勾心鬥角、各懷鬼胎,毫無真情可言。只是彼此不肯相信自己的感覺,也不肯承認殘酷的現實,只好勉強把這場無人欣賞的馬騮戲拖延下去,直至無法收拾。

雕塑師和Benjamin(梁祖堯飾)的糾葛,初看似乎不屬於猜疑與信任的問題,細究下去卻是想當然耳的自欺欺人;若說是不信任衍生的惡果,大概也不為過。雕塑師沉醉於自己的創作之中,把妻子Peggy當成一件工具,自不待言。Benjamin自稱深愛Peggy,卻對她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難怪雕塑師一語道破:那不算喜歡Peggy,只是憎恨他。

倘若「愛」是建立於「憎恨」之上,「愛」的對象是甚麼?是自己?還是眼前、心上想當然的那個人?

很久沒有看到一齣如此耐人尋味、經得起反覆思量的戲劇,而且主題清晰、內容簡鍊、結構嚴密,實在難得。這是我第一次欣賞W創作社的作品,感覺很不錯。謝謝朋友推薦,日後會繼續留意他們的演出--大概也是時候爬出絕望的泥淖,探索更廣闊的劇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