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棚仔筆記:一場「被摸底」的密室政治事件

2015年8月中深水埗布市場的布販收到來自食環署的信件,稱政府需收回欽州街小販市場興建居屋,其後於今年9月28日指一年多後的2016年10月12日就是布販決定搬遷的最後限期。俗稱「棚仔」的深水埗布市場被盲搶地的政府看上,具數十年深水埗紡織業歷史的布市場攤販被政府逼遷,引來社區與業界的關注。「棚仔」在支援者協助下與學界、時裝界、Cosplayer、地區組織等單位串連,在2015年底發起自救運動。

2016年新一屆區議會上任,地區議會「理應」成為地區組織以外,代表攤販與政府部門抗爭及交涉的平台,所以深水埗區議會是「棚仔」攤販另一戰線。在建制派與政府部門聯手共治的政治現實下,使議會的議政與監察角色遭受破壞,失去政治功能。「棚仔」攤販一路以來在交涉過程上受官僚程序打壓,在搬遷方案細節上無法表達意見,在小販資格審核程序上遭受食環署分化與打壓,正正是源於建制派在議會處處保皇,縱容食環官員的行政準則沒有在議會上到公開問責所致。

翻查深水埗區議會會議文件與會議紀錄所顯示,建制派保皇技倆不單在於為政府部門代辦摸底談判,而是主動出擊游說布販接納密室談判,引導攤販一步步進入官僚清空棚仔的議程,而又意圖不著跡地行事,為求不增加建制政治成本。

據9月28日由食環署交上區議會文件(172/16)顯示,布販與政府部門的閉門會議事實上不只兩次,而是半年時間內四次,最後布販提出的13項搬遷條件被消失,被大幅加租,小販資格審核標準模糊不清,有參與會議的議員卻對區議會隻字不提。

主席張永森在2016年2月2日會議中在有關棚仔議程的總結發言亦可圈可點,可充分證明張永森有份「護駕」。總結發言中有三點可見,第一點是在首次提到布販與政府部門會於二月十七日會面,卻不言明自己有參與會面;第二點是指政府應就不遷不拆及食環方案研究折衷;第三點是建議未來三個月先從區議會層面跟進,待有共識方案時再考慮把議題交由工作小組跟進工作。

主席在4月12日的區議會會議發言指會面進展良好,今日布販對食環署的全面反彈就證明在閉門會議內進展良好,並不等如布販意願被聽見與尊重,而是來自官員的行政霸道,可見主席「護駕有功」。

作為區議會主席首要職務應是領導區議會持守監察政府施政的角色,而明顯地主席未有實行區議會的監督位置,地區抗爭在這個情況之下,要突破操控,拒絕與建制派合作保皇之餘,亦要思考反密室的運動方式。

在所有訴求都沒有得到回應之下,往後我們更要站出來保護深水埗布市場的攤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