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因災難而出現的廢墟,日本福島

因災難而出現的廢墟,日本福島

今天(22/11/16)香港時間凌晨5時,福島縣對開海面再次發生地震,令我再次回想兩星期前的福島之旅。

這次福島之旅主要是查看災難修復情況,另外也為廢墟作出另一個定義。過往廢墟都是以人口流動、社會變遷而出現。今次提出由天然或人為災害而突然出現的廢墟,這是以廢墟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第二種分類。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宮城縣對海面發生9級地震,期間引發的海嘯令福島第一核電廠1、2、3號反應堆爐心熔毀,釋放輻射,15日後整個北半球也可偵測到微量放射性物質。事件令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20公里居民無家可歸,影響高達十萬人。幾個月後,就是福島核事故6周年,現在的福島核災區變成怎樣?這種由災害而成的廢墟又會帶來什麼啟示?

這次旅程,除了一般探索裝備外,也帶了一個手提核輻射檢測儀,隨時測量當地輻射量。途中會經過核電廠附近的浪江町、双葉町、大熊町、富岡町等等。核電廠就座落於大熊町及双葉町。

我們由沿海小鎮浪江町開始觀察,災前有2萬多人居住,是著名的大堀相馬燒出產地。初初到達,見到有不少工程車及工人出入,原來是在清理災區,例如把受污染的泥土鏟走,又或清理有危險的建築物。鎮內除了有一間便利店營業,就只餘下警署和消防局等公共設施。我們四處觀察,荒廢油站、商店、學校和民居隨處可見,這裡的核輻射指數只有0.1微希,基本上同香港一樣,處於安全狀態。我們在某廢校旁見到大量清理後的雜物,而課室內未受海嘯影響,陳設保留在2011年的那一天。這就是核災的力量,表面上一切正常,但內裡已不可使用。

在觀察期間,去了一所近海邊的小學,受海嘯破壞的痕跡隨處可見。撼落的地板、損毀的課室、死水一般的泳池。其中一樣比較感受深刻的,是每個班房中也有一個時鐘,但所有時鐘剛好停在同一時間,後來回港翻查資料,原來該時間正是第一核電廠的一號反應堆爐心熔毀之時,爐心熔毀引發出的電流脈衝,令半徑十公里內的電子儀器停止運作,所以這些電子鐘停在同一時間。除了學校、海邊還有民居、科學館、油站也可以看到被海嘯破壞的痕跡。同時也敬佩工程人員的努力,5年間已修復了不少地方。



到了入夜,我們準備離開,原來杳無人煙的城鎮,到了晚上更加荒涼,整個地區除了街燈,沒有一點燈光。我們在拍下這過個情景同時,也反思香港附近兩個核電廠,如果發生事故,這就是香港的寫照。機械是一定有故障的,分別只是規模大小,我們應該思索,是否需要核電這不安全的能源?


第二天我們再去探索其他鄉鎮,由於是星期日,工人沒有開工,感覺寧靜了一點,當我們正想停車補給時,在便利店的一角,竟然見到一個當地人的小市集,就像小型嘉年華會一樣,入內參觀先送一個小禮物,之後在各商店儲印章後可以抽獎。在這市集中看到當地人對自己土地的熱愛,感受到他們想復興當地的決心。後來回港後,打開這小禮物,原來是當地有名的大堀相馬燒,真是喜出望外。

之後幾天在不同的鄉鎮間遊走,荒廢商店、幼稚園、報社等各式其式。而輻射指數在0.05與0.3微希之間,証明大部分地方是安全的。但我們也去到一些近核電廠的社區,一邊拍攝輻射指數一直上升,可能與風向有關,急急拍完後就離開。此外在通往核電廠的道路上亦錄得正數5的高輻射量,而旁邊的工程人員都著上保護衣,嚇得我們馬上掉頭走。



經過幾日的探索,發現日本人很努力地復興當地,不斷掘走有問題的泥土換上乾淨的,也不停重建舊屋,所以在短短5年已有不錯的成果,下年更會開放幾個之前受影響的JR站,從新運作,相信不久將來開放的地方會更多。親身走過這核災大地,感受到這種災難不是單單日本人的事,其實我們也難以獨善其身,因為它會影響全球,反核絕對是應該做的事。回想香港,如果鄰近的核電廠爆炸,我們走得到嗎?後果恐怕會比福島更差。


荒凝止息
從九龍寨城到軍艦島,再由冰島回到南丫島,荒凝止息致力於研究及以傳統拍攝方式記錄本土荒廢之地,近年遊走於世界各國,與外地研究者交流。更開設 facebook 專頁,與同好分享作品。正如本會宗旨「以傳統攝影觀察人類放棄的空間,捕捉浮遊於箇中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