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再訪蒲台

再訪蒲台

時隔三年,再訪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島,慶幸景物依舊,卻頗有一番感慨。

都說身體最誠實,從不打誑。儘管自己也有持續做運動,但體能逐漸下降已是無法逆轉的現實。每次遠足,既是鍛鍊,也是跟自己身體的親密對話。哪裡進步了、哪裡有點不妥,踏出每一步時都無所遁形。這次走的路線跟上次一樣,也是從碼頭出發,經天后廟,沿廟旁的小路折而向北。山上都是堅硬的花崗巖,沒有明顯的路徑,須靠幾處路標,以及可供攀援借力的鐵鍊和鐵柱作提示。聽起來好像有點危險,其實也不難應付,因為蒲台地勢平緩,至少沒有獅子山那樣令人提心吊膽的萬丈懸崖。途中有幾處距離較高,需要用手扶著巨石或鐵鍊稍微借力,再跨步而上,但整體而言不算太難走。這次重遊,需要手腳並用的地方都能輕易應付,然而走過大氹涼亭旁的長梯下山後,體力明顯下降。後來在通往南角咀的巨巖亂石中攀高涉低,雙腿已感酸軟,只好步步為營,心裡不禁暗罵自己沒用--練跑、遠足那麼多年,還是沒甚麼長進。

然而沿途所見,多處鐵鍊和階梯欄杆嚴重鏽蝕,甚至局部脫落;路標的文字也已全部褪色,只剩下指向相反方向的兩個箭頭,顯然是日久失修之過。長此下去,勢必危及遊客安全,當局務須盡快維修才是。

三年前因為同行的人太多,腳程也慢,為免錯過回航的渡輪,經過126燈塔後,只得匆匆趕回碼頭,沒有走到蒲台最南端--也是香港最南端的南角咀。這次連我自己只得四人,終能如願,儘管有點累,還是值得的。這裡堪稱香港的「天涯海角」,眼前三面環繞、一望無際的大海,便是南中國海。坐在石上盯著前方,腦子頓時關機,甚麼也沒想,也想不起來,連這堆奇巖怪石見證了多少漁民、商旅穿梭各地,宋朝時有沒有人到過這裡諸如此類亂七八糟的東西,半點也沒想到。除了發呆,甚麼也不想做,就讓溫暖的陽光和清涼的海風,稍微撫慰一下疲憊的身心。看來黃霑寫「湖海洗我胸襟」,竟是千真萬確。

蒲台仍是那個沒有電力、沒有自來水的原始漁村,居民很少。從碼頭至天后廟之間的海傍(稱「大灣」)觀察,大約不到二十家,而且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至於島上其他地方還有沒有人居住,就不知道了。他們的房子既小且舊,似乎多年沒有修葺。即使在周末,只得兩三家會在門口擺賣紫菜、海帶、海草和鹹魚等。一些賣小吃、飲品的小店也沒營業,只剩下油漆斑駁的招牌。記得三年前也是差不多光景,不知是人去樓空還是怎地,心裡總有點莫名的惆悵。不過,慶幸另一家門外牆壁寫滿箴言雋語的戶主仍健在,又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婆婆在收拾剛曬好的海帶,手腳俐索但意態悠閒,心裡略感寬慰。然而轉念又想,這樣尋常、平和、靜謐的漁村景象,不知還可以維持多久。

我不是杞人憂天的。三年前在碼頭旁小木屋賣柴燒紫菜餐蛋麵的老夫婦,這次沒有露面,換作一雙中年男女,但不知他倆是否夫妻,那男的是否老夫婦的兒子。我不敢問,也不想問,不僅因為我非親非故,憑甚麼八卦人家;更是因為害怕聽到不想聽到的消息。那女的口音不純,不似是本地人,所以估計不是老夫婦的女兒。沒想到我和朋友坐下來時,不經意說了一句:「又是這張桌子呢」,那女的竟認定我是熟客,不肯收我點那罐啤酒的錢。我們四人合共要買六包紫菜,她又主動減收幾元。其實我覺得這樣好像平白無端佔人便宜似的,非常不好意思,但也不免被她的熱情所感動。有時候,食物再好吃,也比不上這種不問情由的友善和溫馨令人回味。希望兩位老人家身體無恙,只是退下火線,回家享清福去了。

另外,這次再訪蒲台,明顯看到遊人更多,雖以本地人為主,內地遊客也不少,難免令人擔心,會否加快破壞這小島原始、純樸的風貌。例如島上只有一個公廁,而且是旱廁,裡面也沒有電燈,引起兩三名本地遊客不滿。雖說不出意料,但聽那幾個女子大呼小叫嫌三嫌四,心裡忍不住冒火。轉念又想,久居城市之人,要適應鄉村生活的確不容易,因為城市生活太方便,太多早被認定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鄉村裡也要大費周章才辦到,電力和自來水就是明證。然而城市人走進鄉郊,親近大自然,不是為了把所謂文明帶到蠻荒之地,而是提醒自己,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並非高高在上的萬物之靈,必須時刻保持謙卑、虔敬之心,警惕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免對大自然造成無可挽救的破壞。我明白設施落後,自然引起不便,但身處鄉郊,總不能--也不應--事事要求跟城市一樣。若跟城市沒有分別,那還需要遠足、郊遊麼?

所以,衷心希望當局衮衮諸公,可以百忙中抽空到郊外走一趟,嘗試明白香港真正的魅力和價值,不在於經濟增長了多少,而在於山水之間。這不只是為了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更是為了讓城市人有個喘息、調理身心的避靜之地。否則的話,即使錢賺得再多,香港人也不過是一具具沒有靈魂、只懂消費的行尸走肉而已。

附錄:蒲台島遠足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