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略述「香港史與社會」研討之數事 中共字眼 文化現象

略述「香港史與社會」研討之數事 中共字眼 文化現象

歷史博物館十二月初整整兩日的「香港的歷史與社會研究」,除了上文提及羅范主管教育時,毀損本港中學歷史課程,尚可略述數事。

主辦單位浸會大學一位博士,報告「香港《華商報》出版始末」,其摘要有以下句子:

「廖承志創辦《華商報》以堅持團結和抗戰為編輯方針,旗幟鮮明地宣傳抗日。」「1949 年廣州解放」,明顯引述或使用「中共語言或字眼」,學者文章必須獨立於政權之外,否則淪為政治宣傳,據瞭解,作者對「中共語言或字眼」並非毫無警戒,平日亦常提醒學生注意,也許,看的都是中共資料,可能忙中有錯。

試看該論文結語200字中:「《華商報》在抗戰前後的香港不過四年五個半月,無論從資金來源、人員配置、辦報宗旨、新聞報導以及具體行動來看,它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主持的一份統一戰線報紙,主要目的是團結海內外華人、華僑、民主人士、各界紳商,尋求支持。以其最終效果看來,出色地完成了中共的統戰任務,而它的經濟版面和副刊,也不乏獨到之處,對香港經濟新聞業的發展,以及四十年代香港文學的勃興起到了推動促進作用。」有那一句是她自己的呢?

上面一段,「旗幟鮮明」四字尤其刺眼,還記得嗎?對,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1989年4月26日的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以老百姓角度,不明白為甚麼「反對」「動亂」,「黨」「國」「官」「軍」一體,「反對」甚麼呢?至於「動亂」,由四月十五胡耀邦逝世,學生群集天安門要求懲治「官倒」﹝以官員身份倒賣國家資產牟利﹞,到「四二六社論」的十一個日日夜夜,溫和至極,何嘗「動亂」!泰山壓頂開始了。

此外,「廣州解放」,1949 年「解放」「舊中國」,成立「新中國」,當時可能有人認同,當年認同的人恐怕很少不大歎倒楣,上錯賊船!因此,最迷惑人的「解放」一詞,豈可胡亂使用?

無獨有偶,另一位浸大歷史系女士,講「香港招商局起義的經過和作用」,摘要也有以下句子:

「1949 年香港招商局起義是極具關鍵性的事件」,「探討這次起義的巨大作用和歷史意義,以及如何為新中國航運出貢獻」,如果論文受制於「黨國」,吾人可以理解,但身處自由土地的獨立學者,應怎樣秉公處理歷史事件?

論文「中國三大出版社在香港─兩岸四地文化現象之一考察」,談的是甲午戰後「1897 年成立的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民國創立同時「1912年成立的中華書局」,以及「 1948 年由生活書店、新知、讀書合併而成的三聯」,講者摘要稱:「三聯,至今仍然活躍於香港,在中國首都北京以外是僅見的」,「1985 1985年『中國書展』在香港舉辦以來,成為兩岸四地活動的中心」,而「香港書展近年入場人數已突破一百萬」,「本文從中國三大出版社在香港營業和發展經歷說起,進而探討兩岸四地的文化現象」,題目如此龐大,十五分鐘的十倍才能「講清講楚」,好在周佳榮教授語調幽默,滿室生風。

討論時間,有人問到「內地圖書絕大多數『橫排』,極少『直行』」,周教授侃侃回應 ──人類眼睛看書,上下比較自然舒服;日本圖書仍堅持直排,即使電腦一般設定是橫向。

細心讀者會發現「內地圖書『橫排』嚴重影響香港」,臺灣雖然「直排」為主,「橫向」也漸次出現。當然,洋文或數據頻繁,「橫排」有一定需要。

問題關鍵在於:政權干擾「文化現象」,一如文字的「正俗繁簡」,原是「自然衍生」,所謂「規範」,應屬專業及「約定俗成」之事,由不得官廳指導控制!

樹仁大學歷史系彭淑敏,介紹「香港基督徒音樂家:以韋瀚章、林聲翕為研究」,韋是詞章家,林是全面型音樂家,與南下避秦香港的文化人一樣,拒絕「統戰」「收買」,潔身自愛到離世。淺水灣「白雲故鄉」的音韻依然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