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年前 港英的那面金牌

20年前  港英的那面金牌

假如香港有「國技」,那一定是單車。

近年單車在港越見興盛,走在路上,甚至驅車中途,都見到不少人如出戰「環法」,全身戰衣,發力狂奔。那不是我談的「國技」。我說的,是經年在外,過家門而不入,要在中國高原刻苦訓練,一年都沒有一星期假期的單車。那是一代傳一代,由洪松蔭、黃金寶、李慧詩到梁峻榮的香港單車隊。以沈金康為根基,一直默默耕耘,努力成為獎牌大戶的隊伍。

亞運橫掃四方,出過世界冠軍,贏過奧運銅牌,香港的單車隊在沈教練麾下,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精兵。今次里奧,不少單車賽有直播,大家看到公路賽的選手,如何對抗風雨,在斜坡之間迎難而上;至於山地賽,顛簸路上不止考驗能力,更是如刀削般摧毀鬥志,不要說贏,就是完成比賽也艱難。難怪以32名完成賽事後,沈教練激節讚賞:「李慧詩、黃金寶、陳振興真的是英雄。我們要看到的不是冠軍,而是精神。陳振興在這個項目是不可能拿到世界冠軍,像今日他只有20秒時間就要關門,但他就堅持著不被淘汰,我們都在終點叫著他加油,他為著不被淘汰堅持了14年。」

可惜獎牌從來是某些人數算成功與否的指標。

將軍澳,有個單車館。耗資11.3億元興建,是香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比賽場地。場館不是由天掉下來,那是單車隊多年爭取,最後由黃金寶在2006年亞運勇奪兩金,加上張敬煒亦在場地記分賽奪金,才獲政府允諾興建,得來之不易,不啻一面金牌。可是投資越大,期望越高,之後港府在倫奧前設立四個重點項目,力爭奧運金牌,這種存亡近乎繫於獎牌的模式,一直沿用。在有限資源下,以獎牌及成績來分配資源,無可厚非,但政府應有更大的視野,去看待體育。運動,不止能團結人心,也能提升國民形象,增加歸屬感,這些價值本就超越金錢。

英國在今次里奧中躍居二哥,力壓中俄,是奧運史上最佳成績,也是史上唯一一個在主辦奧運後翌屆獎牌數目不減反增的國家。可是回到20年前的亞特蘭大奧運,當時仍是相連的英國和香港,同是只得一千零一面金牌;香港是珊珊的風帆,英國則來自划艇。英國最後排名是36位,就算你用螢幕最大的電話,也不能在第一版找到她們,而香港亦靠一金排在49。

要是在香港的功利社會,那很簡單,再削減預算就可以了。這是現今香港政府的方針,可是大家都忘了,不先播種,那來收割。英國畢竟有其遠見,深知成績差勁是支援不足,在1996年以前,英國政府每年約花上500萬鎊在運動發展,去到悉尼奧運,已暴增至5,400萬鎊;而去到她們主辦的倫敦奧運,總經費達到2.64億鎊,金牌數目也達至29面。今屆里奧,雖然金牌略跌至27面,但總獎牌數目更多,最後能排上第2,殊為難得。

20年前同是一金,20年後,英國超中趕美,香港卻無寸進。根據投放的資源統計,英國一面金牌價值高達400萬鎊,對香港來說,當然是天文數字,要勉強去追趕也不切實際。可是香港政府對體育的政策,從來缺乏長遠規畫,才是最大問題。沈教練說,培訓一個像李慧詩的場地單車短距離人材,要花上十年,可是在資源有限下,結果是陳振興一退就後繼無人;他也明言要是特區政府肯開放一些場地,問題就會解決。這也港英越拉越遠的主因。

香港地少人多,資源有限,更要用在刀口上,也要解決普及運動及精英運動的對立。香港單車館在甚麼時候可以開放予公眾打羽毛球?田徑或游泳選手在訓練時要與市民一起共用場地?港足每周可以獲分配多少節數訓練?這都要市民的體諒和支持。難怪李慧詩被問到港府支持是否足夠時也說:「我覺得可以更好,有時覺得很可惜,有將軍澳單車館卻不是很多人用,反而很多人打羽毛球,可能政府覺得打羽毛球更重要。體院有一個好環境,但會看到很多暑期班在院內舉辦,我覺得體院是給精英運動員訓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

香港的運動政策短視非一朝一夕。足球是港人至愛運動,可是在谷底打滾多年,從無正視硬件不足,昔日賴以成功的銀禧(體院)足球青訓始終未能復活,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仍未完成,反而強行推出鳳凰計劃花費數千萬,成效「有目共睹」。更大願景的啟德體育城也幾乎胎死腹中。而可預見的是,他日啟德也會成為市民和運動員爭奪的場地。

現有的場館呢?麥花臣本來是籃球聖地,現時成了地產項目,舉行演唱會多於球賽;旺角場2011年重建,座位卻由昔日的8,000多人變成現時的6千多人,結果港隊比賽,每次都要在4萬與6千之間作抉擇,這中間是否有改善空間?體院以外,有幾多支香港隊有固定場地供訓練?不去播種行出第一步,過多幾多個十年,香港的體育一樣是原地踏步。

當看到區議會動軋有一億元亂花,不少運動場地卻是破爛處處,運動員支援不足,總有說不出的心痛。以2013/14年的體院訓練資助為例,整個精英資助計劃撥出了約4,900萬元,資助約693名運動員,每名成年運動員的最高資助額為41萬7,600元,要是多一千幾百萬,就可以多幾十個精英出現。正如單車隊,要壯大成績,就要有更多年輕車手加入,那必定要有十年計劃,讓家長看見前程,才能成事。否則李慧詩的不屈不撓只能感動小朋友一時,卻不會有下一個Sarah誕生。香港政府應帶頭推動青少年車手的訓練,那才是王道。

親朋好友想欣賞健兒的直播比賽也未得,電視台主管肆意削減體育新聞時段,特首帶頭說體育沒貢獻,在香港這功利社會,運動員要取得佳績之難,可想而知。今屆40位港將就算一牌未得,卻是拼盡掙扎求存,堅持不被淘汰,努力奮戰了無數個四年。尤其是單車隊,不止是「國技」,根本就是勤勞港人的寫照,在有限的資源下,以刻苦入骨的血汗,才能贏得世界冠軍,奧運獎牌。相比其他的運動項目,單是如大禹治水的國外訓練,實在不能不講句佩服。

希望所有港人不要見到獎牌才會支持,不要如那些重要時刻才出來「抽水」的高官,多包容一下要在尋常百姓家一起訓練的健兒,無論何時何地,都為他們大力打氣。你為他們鼓掌,其實也正是給自己掌聲。因為香港的運動員其實就如港人,沒有先天優勢,後天環境也差,卻總是能在不可能中創出可能,才在國際體壇闖出名堂。今次的40位港將,和背後無數的教練及支援人員,每一個都值得我們好好記住。

40位港將名單

【乒乓球隊】唐鵬、黃鎮廷、何鈞傑、杜凱琹、李皓晴、帖雅娜、姜華珺、林兆恒
【游泳隊】謝旻樹、鄭莉梅、何詩蓓、江忞懿、劉彥恩、歐鎧淳、施幸余
【風帆隊】鄭俊樑、盧善琳
【划艇隊】李嘉文、李婉賢、鄧超萌、趙顯臻
【劍擊隊】張家朗、江旻憓、連寶香
【田徑隊】姚潔貞、陳銘泰
【羽毛球隊】伍家朗、胡贇、葉姵延、潘樂恩、謝影雪、李晉熙、周凱華
【單車隊】張敬樂、李慧詩、梁峻榮、刁小娟、陳振興、孟昭娟
【高球】陳芷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