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對少數族裔沒有方針的施政

對少數族裔沒有方針的施政

文:張鳳美(香港融樂會總幹事)

從開埠起,香港已有少數族裔的足跡,他們在此落地生根,對香港貢獻良多。政府雖稱七百萬香港人是一家,對少數族裔政策上卻反映着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種態度從星期三公佈的施政報告中可見一斑。

少數族裔面對的教育挑戰尤其是中文學習的困難,以及校園和社會融入問題,經香港融樂會和少數族裔社羣十多年來的倡議,政府都只是以緩不濟急、杯水車薪的政策回應。政府2014推出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並非中文二語課程、缺乏教材,架構下學校運用撥款的透明度及有效性等等問題尚未解決。另一邊廂,香港政府如火如荼地配合內地的「一帶一路」政策,成立獎學金和交流計劃「讓香港學生了解沿線國家,促進民心相通」,並且「更新或微調中小學課程及製作適用教材、增加學生學習外語的機會」。

政府似乎忘記了香港有國際化人口的先天優越條件,有來自不同「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他們在香港長大,又認識其祖國的文化及語言,原本可以是「一帶一路」國家和香港之間最順理成章的橋樑,但政府從來沒有把少數族裔當作本地人才及潛力般培養,忽視他們的學習需要,令他們一代又一代成爲教育制度的犧牲品。政府未做好校園共融,容許公營學校繼續出現種族隔離現象,令華裔和非華裔同學沒有機會互相了解;亦未做好社區共融,讓不同族裔的香港人民心相通。現在政府因「一帶一路」的商機對這些「外國文化」和「外國語言」感到無比興趣,但解決辦法是資助本港青年到「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彷彿本地少數族裔不曾存在。這種捨近取遠的做法不但極爲諷刺,而且是對少數族裔的一種嘲弄和侮辱!

政府的少數族裔教育政策進展依然蝸行牛步。在施政報告中,政府把現行對有取錄非華裔學生中、小學的撥款方式套用到幼稚園,「向每間錄取8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合資格幼稚園增撥資源,協助非華語學生打好中文基礎」。教育局未解答如何監管中、小學中文學習支援的有效性及運用撥款的透明度等問題,未能釋除家長對幼稚園會否重蹈中小學的覆轍的疑慮。與「一帶一路」政策相比,政府的少數族裔教育政策毫無施政方針可言。

政府對「一帶一路」的政策構思、反應速度和政策全面性,顯示政府並非欠缺意念和資源解決少數族裔的教育問題,而是欠缺政治決心和承擔。少數族裔在主流政策中被隱形,顯露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未有考慮少數族裔作爲香港社會一員的參與。少數族裔被視爲「邊緣羣體」,實際上少數族裔是被政策邊緣化,再多撥款,沒有施政方針,只是徒然浪費公帑。

政府應從速修補重點政策和「助弱」政策間的斷層,在訂立重要政策時作全面考慮,而非以施捨的態度、事後彌補的方式施政。政府應委任少數族裔事務專員,真正聽取基層少數族裔聲音,把少數族裔議題主流化, 否則多元文化城市的銜頭只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