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福魔鬼交易的結果

社福魔鬼交易的結果

施政報告未公佈,政府已塌了一半,兩位司長辭職,振英收山。報告的重要性有二:一,它總結了五年梁振英的五年施政得失;二,它影響特首候選人的競選策略。

今年重點是民生,因為房屋問題水深火熱不是一朝一夕可解決,多項福利政策拖拉多時終有答覆。

社褔勞工重點有三:退休保障、強積金對沖和標準工時。

強積金對沖和標準工時直接影響商界利益,前者建議僱主由賠每月工資的三分二變只賠一半,僱員由全數對沖變獲得每月工資一半的長期服務金及遺散費,算是一人讓一步,但用公帑協助埋單。本來在某些諮詢會上官員是拒絕用公帑幫商家承受該金額的,現在讓步了,但拉了納稅人落水。倘在餘下任期諮詢會為下屆特首留下尾巴,因為有諮詢,民間就更有機會藉造勢將政策議程推前。標準工時勞資拉鋸需時,無結論。選委不少來自商界,看來兩項要求凍過水。

相對這兩項,退休保障全港承擔,對僱主的傷害反而少,所以將審查線推高是最有機會達成而叫做有點貢獻的,周永新教授認為可以接受[1],但一眾原則左派難以收貨。

暫無退保,長生津加覆蓋,取消「衰仔紙」

退休保障上,現屆政府將加多一條審查線,讓資產低於14萬的長者有一個月三千多元的長生津,目的可能是為了在有審查的前提上達到社褔界$3000的要求,原有的23萬審查線則推高至33萬,覆蓋更多長者。這非常合情理並符合預期,畢竟大規模的退保須融資方案,並將現有制度推倒整合,搞得來都一年半載。現屆政府只餘半年,很難做到,即使宣佈搞恐怕也像當年「置安心」一樣新人上場無從延續,因此無全民退保符合預期。另外,若施政報告說得太大,候選人的競選政綱延續不了,輸掉民氣;施政報告留有餘地,可競選政綱在對比下更亮麗,所以施政報告不會大展拳腳,除非現屆政府的算盤是玩殘新特首。

退休保障的問題是沒有將房屋列作考慮因素。住公屋的租金只一兩千,很多還免租,租劏房動輒幾千一個月,兩類人得到的長者津貼卻一樣。反過來有樓的長者本來就可以用逆按揭的方法得到現金流,他們所得到的長生津竟然也是一樣。根據香港按揭證券公司的資料,400萬樓由70歲開始做逆按揭,兩公婆每月估算可得$11200[2],這些人無理由要跟總資產33萬以下的人爭兩千多元的長生津。長生津豁免自住私樓,減少參與逆按揭的誘因,變相是補貼業主兒女的物業繼承,加劇跨代貧富差距。算進居住成本與津貼的關係較加多一層審查難,政府制定政策往往放棄合理性和公平性,捨難取易。

一項值得注意的政策是綜援申領制度,長者與子女分開居住,日後如申請綜援,子女毋須簽「衰仔紙」,改動雖小但能大大改善本身制度針對性的不足。壞的制度使應得的人不得幫助,不應得的人卻鑽了漏洞。很多悲慘故事就是因為政府以家庭為基礎去計算福利,認為家人是第一避難港,於是有很多人跌入這些裂縫裡,申請不到援助。取消「衰仔紙」看似一小步,其實是政府願意代家庭承擔更多責任的重要一步。

社福寸進,政治尺退,引以為鑑

綜觀現屆政府往績,社褔開支自2012年急速增加(見圖一),GDP才增加了21%[3],社福開支卻增加了67%[4],比過往幾屆政府都要多[5],雖說人口老化,貧富懸殊急劇增加,但數字騙不了人。可是梁任內實施的長者交通津貼、長生津及在職家庭生活津貼,只屬小恩小惠,因為零零碎碎,效率低且未擊中民生痛處,但比起以前守財奴的方針,周永新教授都話「可以接受」,還給梁振英70分的評分[6]。漸進式增加津貼使長生津第一條線與長者綜援重疊,援助金額一樣,長生津審查較長者綜援寬鬆,不如整合兩者節省行政開支。

圖一:社福開支與GDP增加的比例

當初何喜華做梁粉是貪其社會政策夠左,市民恨梁振英是恨其摧毀香港核心價值,破壞香港原有制度,不跟規距做事,撕裂香港,所以何喜華雖後悔做梁粉,但他亦說「扶委會在修補社福政策不足上做得不差」[7]。總括來說,只是梁振英破壞力太大,而其政策不夠左,彌補不了其對政度的衝擊,如果社褔上夠左,也許何喜華就不後悔了。

何喜華去年10月又說過「林鄭做法接近社福界,關注特別社群,如露宿者等,是好好心的人」,但經全民退保周永新教授被利用一役後,林鄭已被很多社福界視為敵人,當年她削減綜緩及推行社褔一次撥款制度也激怒不少社工。不知到今時今日何喜華是否持相同看法,姑且看社褔界會否重蹈覆轍[8]。

社福界常說梁振英走數,其實梁振英只公開說過會落實長生津及「探討」全民退休保障[9](閉門就不得而知),他2012年3月6日的競選政綱第33頁也如是說。連任社福界選委的黃於唱於在城市論壇說「如果當年選了唐英年現在長生津就有$3500了」,事實上唐英年的政綱寫明「為合資格長者發放每月3,000元長者退休津貼」[10],所謂「合資格」即是有審查,兩人誰做特首這方面未必有分別,當年左派如何喜華為了社褔利益群起撐梁狂攻唐營,現在竟來懺悔早知選唐英年,還妄想唐英年會有更進步的社福政策。

特首選舉勿為政策利益犧牲核心價值

來屆特首選舉重點在政治,如何修補香港的系統體制,而不是某幾種政策贏就是贏,因為梁振英告訴我們,某些界別贏了政策,卻輸了香港。有人常問為甚麼候選人不比併政策,這是因為政策相對於香港的核心價值和(以前)依足程序的 優良體制屬次要,而且在沒有政黨制的特選舉系統下,某人連任與否的重要因素並不在市民,在北京,所以特首兌現競選承諾的誘因很低。各候選人都是保守的公務員體系出身,不見得政策方向上很大出入,最多是溫和保守和極保守的分別,以人權自由法治換不知能否兌現的政策利益實在不可取。在選舉式獨裁的和公務員主政的制度下,不論誰當選,大政策方向難改,但一些政策細節上的小改動大幫忙,例如毋須簽「衰仔紙」,對民生的影響也大,不能忽視。

作者按:本文已於2017年1月19日 明報刊登,原文題《 五年福利支出多 但不中痛處》,本文為修改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