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功課

功課

功課這回事,總是順得哥情失嫂意。

功課的原意,是鞏固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但是,學校高層和家長,往往以「功課量」作為評核教師標準。

我個人喜歡給學生做堂課多於功課,堂課最能檢視學生是否明白課堂所學。「即叫即蒸」讓學生做堂課,不明白的地方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明白的同學能以「他們的語言」(學生年齡及程度)向提問的同學解釋,提向一方更容易明白。畢竟老師是成年人,接觸自己教授的科目時間很長,也容易忘記自己當初如何由「零」開始學習。反而同學們,是知識接受者,往往更容易理解那「叮」一聲的位置在哪裡。

其次,堂課最能看出龍與鳳。學生的家課,大部份都有家長與補習老師的參與,老師根本無法看到家課的本來面目。於是功課超完美,測驗考試一塌糊塗,有時又要為此解話。如果家長和補習老師是以「教導」的角度去修改學生的家課,當然沒問題,但我更多時候看到的製成品,都是出自家長或補習老師之手。指著作文中某個四字詞,問學生是什麼意思,不是「忘記了」,就是「不知道」,最可愛的是會答:「不知道,媽媽 / 補習老師寫的。」

絕對明白家長希望孩子能交上最好的功課,補習老師受薪做好工作;但對學生來說,卻失去了學習動力和練習的機會,因為一切有補習老師。

再者,一天上六、七節課,老師是無法整節課堂都說話的,讓學生做堂課,老師的嗓子也可以稍為休息。但這不代表學生做堂課時,老師可以休息。其他老師如何處理,我不知道;我自已總是在學生做堂課時不停巡視,學生總說被我突然在他坐位後面出現嚇了一跳。對學生一對一,或一對二三的指導,效果比單純講課更大,特別我的學生中文程度不是很好,對本科學習動機也不高。最明顯是寫作文的時候,針對學生的構思和他討論如何發展想法,即使學習動機很低的學生,也多會眉飛色舞的說一堆內容,從對談中抽出合用的部份,指導他寫進文章,這樣他們比較願意嘗試。

敝校規定每星期最少更新一次老師網頁,交代教學內容、功課、測驗考試等事宜。曾經試過被高層召見,說在我的網頁上,看到某低年班功課很少,認為「低年級最少一星期一次功課練習」。事後,我將堂課的tailor made工作紙向她展示,學生的功課往往是「完成未能在課堂完成的堂課」;只是我確實無法每天更新網頁⋯⋯(你估似你,每日咁少堂咩!)

最近,或許收到家長意見,校方就「功課」這個議題,召開了一個超過一小時的全體會議!討論如何制訂「合適功課準則」!每個科目、學習課題、教學進度都不相同,如何能劃一一個「功課時數」?什麼「統一功課」(如中文科中二級每個單元共同要做的功課量)、「統一XX」的,聽了頓覺高層堅離地!如果凡事追求「統一」,就沒有因材施教,也沒有按班級進度調整這回事了!為什麼高層不能相信老師的專業和尊重班別差異?非要事事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

作者FB
作者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