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有種公民】我們還在路上找光

【有種公民】我們還在路上找光

我們正處在一個媒體快速而劇烈變動的時代,一個悲觀與樂觀混雜的時代。

過去幾年,我有機會在香港與台灣參與了不同的媒體形式的實驗,並且探索不同媒體內容的可能性。

2011加入了以香港為總部、以iPad為載體的「陽光時務」,擔任台灣總監,那是一個致力於跨越兩岸三地,具有運動性、思想性,又強調設計視覺的新媒體,但壯志未酬,影響力有限。

2012年秋天來到香港擔任「號外」主編,那是一個是以創意、文化和Lifestyle的雜誌月刊,但呼應著香港的歷史氣氛,我希望讓「號外」能更多與當下社會對話,更具有公民政治的性格,並希望深化思想性論述,尤其是在高度本土主義氣氛下,能既具有香港主場立場,也能關注台灣與中國的獨立與地下文化。當然,「號外」一半的獨立媒體的氣質與另一半的商業性使其成為一個高度矛盾的產物。

同時間,我也參與同公司「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的創辦,兼任初期主編。彭博的特色是大膽的視覺設計風格配合紮實的商業新聞報導,這在台灣和香港的既有財經媒體都是缺乏的。

2015年春天我回到台北,和友人創辦網路新媒體「報導者」,希望打造一個非營利的,且以公共議題、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媒體。在內容上,目標是一方面致力於深度調查報導,另方面能開發新媒體的敘事方式,如影音實驗或者可愛infographaics。

除了「報導者」,我又嘗試另一種新媒體實驗:做網路直播節目。

節目型態是每週一次在網路上直播,由主持人(我)進行深度訪談與提問,來賓都是重要的政策專家、意見領袖或官員,節目後半部則由網友直接於線上提問。此外,我們希望觀眾可以先對政策有一定了解,因此會先在臉書上提供資訊圖表的政策懶人包;我們也希望觀眾可以先表達對於政策的不同偏好,尋找不同意見之間的共識,因此有了「polis」這個機制;我們更用全新的設計美學,試圖與新世代對話。從內容到技術到美學,都讓「政問」成為一場媒體的新實驗(內容的深度訪談當然是很古典的,但這樣的古典在這個時代不也是稀有的?), 一個徹底的獨立媒體。

台灣的這兩個嘗試部分是來自此前在「號外」和「彭博」的體驗,以及觀察其他媒體如「主場新聞」的心得:就是我們要做深度的內容,但是要找到與新時代/新世代溝通的方式。

這些走過的路都還是實驗,因為都還在尋找可持續的模式。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是,如何結合專業編輯台與開放公民參與的可能,如何利用數位科技尋找不同說故事的可能,以及如何在充斥垃圾資訊的時代,挖掘好的新聞、推動好的評論,進行公共對話的可能。

這些問題都沒有立即的答案,只能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原刊於獨立媒體(香港)新書《有種公民——遊走城鄉的紀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