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補貼電動私家車 無助改善空氣擠塞

​補貼電動私家車 無助改善空氣擠塞

財政預算案上星期出台,宣佈將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豁免上限定為97,500港元,當局稱考慮到過往幾年私家車的整體增幅,此舉能夠平衡推廣使用電動私家車和避免令私家車進一步增長。

正視汽車過度增長以至加劇的交通擠塞問題,政府減少補貼市民使用電動私家車乃正確之舉。而坊間認為做法將會令車主轉向購買汽油私家車,是環保政策的「回頭路」,這正正帶出整個討論中的盲點,為什麼汽油私家車和電動私家車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要真正壓抑整體車輛的瘋狂增長,政府在減少補貼電動私家車的同時,更要劍指汽油私家車,包括增加汽油車的首次登記稅和牌費,減低整體購買私家車的意慾。

過去十年,香港的車輛增長數目令人擔憂。1996至2006年,車輛數字增長為16%;2006至2016年,車輛數字增長34%。現時,車輛數目已破80萬,長此下去,十年內車輛數目將過100萬;而近二十年來,路邊污染從未達致安全水平,二氧化氮濃度長期處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上限兩倍有多。交通塞爆加劇路邊污染,似乎是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

汽車銷售業界及車主都會以「環保」之名,爭辯哪一種車輛更環保、能排放更少廢氣。其實最環保的做法,就是少用私家車,採用公共交通、步行及單車等交通模式。電動私家車實現路面零排放,但同樣加劇原本已水洩不通的交通擠塞,車輛因而不停加減速度、空轉引撃,其實一樣是路邊污染的幫兇。

要真正解決路邊排放問題,政府的資源應該投放在巴士、小巴、貨車和的士等高載客量的公共交通及相對高污染的商業車輛之上,而非用公帑資助個別車主購買私家車。

環保署的網站寫明「政府的最終政策目標是全港使用零排放的巴士」,然而當局多年來尚未有一套整全的策略框架及時間表以達致以上目標,政府多年來只擔當派錢的角色,欠缺決心帶領本地的科研及運輸業界有效推動相關發展。2015年底開始的電動巴士試行計劃下,業界反應冷淡,零排放巴士發展停滯不前;而2011年成立、撥款3億港元的綠色運輸試驗基金,以資助形式鼓勵業界購買綠色車輛,可惜六年以來只有87個試驗項目出台,資助額只用了8,100萬港元。推動有關發展的關鍵詞,例如本地的科技研發、硬件配套及運作支援等都一併或缺,欠缺政府作為牽頭者的角色,我們離「全港使用零排放的巴士」這目標,究竟有多遠?

要解決本地的交通失衡及路邊污染狀況,當局理應思考及制定一套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扶助業界發展零排放交通,而非一味派錢或補貼、惠及小眾車主,減低個人化交通帶來的社會成本及空氣污染,才是真正造福普羅大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