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書店的生生滅滅——讀「東京本屋紀事」有感

書店的生生滅滅——讀「東京本屋紀事」有感

原本以為會大到不倒的 Page One 竟不支倒下,逢時也註定生不逢時。前仆後繼,經營小書店,是幾近最浪漫的慢性自殺。無奈不單是香港,日本作為擁有全世界最多小書店的國家之一,也不能倖免,小書店也在迅速消亡。

旅居北京十多年的日藉女作家吉井忍,花六年時間訪問、寫成「東京本屋紀事」(本屋即書店),四百多頁沉甸甸,比之其他寫獨立書店的書,來得情理兼備,分析詳細,趣味盎然,令人看得津津有味,絶對值得愛書的、愛逛書店的、經營書店的、哈日的,甚至人生有點迷惘的人細讀。

全書結構看得出作者的心思,介紹了的十間各具特色、規模不一的書店,一位編書師和一人出版社,背後都各自有有趣的故事,被訪者都慷慨分享自己做生意或求存之道。

有十分乾淨明亮、甚至近乎有潔癖的二手書店;有兼賣啤酒的,甚至二手傢俬的書店; 有十分勤懇、用盡每一吋地方的街坊書店;有用書連結商品、牽引顧客從書動起購其他雜貨念頭的Muji;當然少不了精緻有品味的、兼營展覽或gallery的書店;也有以「本週的一本」,即每星期祇賣/推介一本書的「獨一無二」書店;也有爸爸傳至兒子一心一意在機場專賣航空書的書店。

流動書店的代表則是其實已擁有了實體書店,還願意像苦行僧每星期駕着小貨車四處幹活的 「Book Truck」。編書人就更有趣,原來是魔術師,選書放書也是十分專門知識,一本畫册放在醫院圖書角,已可妙手回春。

書中每一個訪問都展現了受訪者對書、對藝術、對社會、對生命的熱誠、抱負和理想,令全書都瀰漫着一種「覺得可以」的盲勁,在網購和電子書不斷蠶食市場的年代,即使多艱難,他們都相信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那股信念的確振奮人心。

能在充滿歷史感的舊建築物裡,看書看畫聽音樂喝㗎啡,當然是賞心樂事。可是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還是喜歡純浄的書店,書店就該祇是書店,相對於井然有序的,我更愛堆積如山、亂中有序,甚或越亂越破舊越好的小書店,逛書店買書看書,原就應該是閒,不懷着要買什麼的心情,才可以是尋寳之旅,有時空手而回,有時滿載而歸。逛完書店總會覺得天空海闊,眼前的種種都不算是什麼。

十間本屋中最動人的是有四十七年歷史的「模索舍」,它是六十年代早稻田大學學生運動的搖籃,開始時是賣咖啡賣自主出版刊物,也是學生交流的和賺取運動經費的地方,結局當然是賺不成錢,後來轉形為書店,繼續秉持不審查的原則,來者不拒,就是這自由開放的精神,「模索舍」走了差不多半世紀,路卻不易走,舍員貧絀得連冷氣也不敢開,受訪的舍員榎本智至藏,有點胖,有點憂郁,戴着眼鏡,坐在老老舊舊,書叠得高高的「模索舍」,令我想起「活在書堆下」的青文書屋羅志華先生,他倆都是老老實實希望守過一個一個難關,為書懷抱着希望,艱苦生活。

榎本先生還守着「模索舍」。Sylvia Beach 的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傳奇有George Whitman 和 Sylvia Whitman 傳下去。斯人已去,青文早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