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旅管狂想曲

旅管狂想曲

文章同時刊於香港旅遊管理情報之Facebook 專頁

若讀者有留意小編的文章,便知道小編一直均推崇「利基旅遊」。皆因在大學修讀旅遊管理期間看到外國不少成功例子,所以一直深信這會是未來的大趨勢。更重要的是可以達至多贏局面 - 不但可以創造獨一無二的旅遊體驗,更可提供誘因去保護自然生態和保留傳統文化。但近日所發生的事情,令小編「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過去一直的主張...

孰好?孰壞?
  
近年來一些社交媒體專頁不約而同地推介一些所謂「秘景」,短時間內吸引了大批群眾一同到訪。本來有更多人去親近大自然是一件好事,沒甚麼大不了。但偏偏人們只顧打卡「呃Like」,卻遺忘了最基本的公德。自此「秘景」便不再是「秘景」,更慘遭「淪陷」。最新一個被「淪陷」的「秘景」,相信非鶴咀海岸保護區莫屬。鶴咀「淪陷」的新聞,令小編回想起一件往事。


近來被社交媒體專頁推介的鶴咀海岸保護區人滿為患(圖:明報

小編閒時喜愛遠足,故不時有友人邀請小編結伴遠足。數年前,便有友人邀請小編一同到鶴咀。當時小編與友人就鶴咀是否禁區而起了爭執,小編認為不宜自行前往。最終友人依然自行前往了鶴咀,遊覽過還把在鶴咀燈塔前的留影放上了Facebook。直到早前,小編才第一次踏足鶴咀。那一次是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辦的活動,由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帶領下參觀研究所,更講到在研究所發生的趣事和鶴咀的生態價值。活動完結後令小編了解到鶴咀的獨特性,而且自覺「袋到啲嘢走」。
  
當小編看到鶴咀「淪陷」的新聞時,不禁想到現時的人去鶴咀究竟為了甚麼?打卡「呃Like」?羊群心態?試問在普通人眼中,鶴咀與一般的海岸有甚麼分別?若果在他們打卡「呃Like」後問到:「你知道鶴咀是一個甚麼地方?」相信大部份人也只會答到:「那是一個有燈塔作背景的海岸」。網上有人提議將鶴咀劃為禁區,小編深感認同。認為可參考米埔的做法交由研究所管理,需參與研究所的活動方可進入。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管理海岸保護區,另一方面可以為研究所籌募經費。


鶴咀為香港唯一一個海岸保護區,該處設有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作科研(圖:漁農自然護理署)

鶴嘴的例子提醒了小編旅遊管理的重要性,自然環境不如人造景點般能承受大量到訪人流。欠缺適當的管理不但會做成人滿之患更可能會破壞脆弱的自然環境,而一但被破壞便無法修復。鶴嘴的例子亦令小編驚覺,現時很多社會問題皆因旅遊管理不善而生。

「急」功近「利」 缺乏長遠眼光

若要利用一個字來形容香港人,相信非「快」字莫屬。香港人做甚麼也要快,做事快、吃飯快、走路快... 總之甚麼也是一字記之曰 - 快!加上香港是個以金錢掛帥的社會,賺錢這麼大件事也當然要快!香港出名利用最少時間和最低成本,去創造最大利潤。君不見一街金舖,還有接踵而來的邊境購物城。在商人眼中旅遊業也不過是一個生財工具,才不像小編般認為旅遊業可以帶來多贏局面。 推動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等利基旅遊方式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且有很多限制,更重要的是回本期極長。故此,香港一直未能成功推動有關旅遊方式。更多的是打著相關旗幟的模仿品,有其名而無其實。


商人爭相邊境購物城,務求用最少時間和最低成本去創造最大利潤(圖:新田購物城 The Boxes 官方網站)

雖然商人未有把這些珍貴的資源放在眼內,幸好香港還有一班有心人。他們沒有充足的資源但有一顆赤子之心,願意為香港的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出一點綿力。透過有限的資源向市民大眾和遊客推廣香港的另一面,致力保存香港的獨特性。小編不下數十次參與由這些有心人舉辦的活動,他們對香港的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抱有一股熱誠。 雖然未知最後能否成功, 但總算無悔。不止是旅遊業,整個香港亦需要一班如他們的有心人。


摩星嶺之友透過舉辦活動,向公眾宣揚愛護摩星嶺自然環境及保存文物的訊息(圖:摩星嶺之友


小編日前參與由中西區關注組、城西關注組及永和號關注組將舉辦的公眾導賞,聽取有關人士講解(圖:小編於導賞團中拍攝)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定期舉辦不同活動,讓參加者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小編曾參與「大澳龍舟遊涌」工作坊,一嘗大澳遊涌的滋味(圖: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筆者亦曾參加過名為「地膽帶你遊坪洲」的活動,隨島民學習手工釉上彩以製作獨一無二的坪洲手信(圖: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小編經常提到的鞍山探索館定期舉辦活動,讓大眾更了解馬鞍山礦場的歷史(圖:鞍山探索館


除馬鞍山礦場外香港還有很多廢棄的礦場遺址,ProjecTerrae會定舉辦導賞團細說各個礦場的地貌(圖:ProjecTerrae


筆者早前便報名參加了由Watershed Hong Kong舉辦的「城門碉堡行山團-回到醉酒灣防線最前線」,可惜因天氣不佳需改期(圖:Watershed Hong Kong

意識不足 懂Take不懂Give

「秘境」淪陷,問題也接踵而來。在鶴嘴這個例子中便有報導指出有遊人亂拋垃圾、破壞公物和莫視海岸保護區的規矩,更有旅行社把鶴咀變成一日遊的其中一個景點。 而另外一個秘境大東山亦不遑多讓,慘遭蹂躪。小編一直希望前往大東山觀賞芒草,但礙於人滿之患一直未有成事。直到早前芒草季節過去才第一次踏足大東山,過程中發現行山徑兩旁滿佈垃圾 - 煙頭、膠袋、膠樽甚至連背心內衣也有兩件。


大東山上到處垃圾(圖:明報)

以上均突顯了不論旅人還是旅遊業界的意識不足,更缺乏公德心。但要數到意識最為不足的,相信大家亦同意是報導那些秘景的傳媒。或許傳媒的出發點是好,希望讓更多人接觸到香港優美之處。但報導不全面,只提及秘景的優美之處卻忽略了注意事項。市民大眾在觀看後輕信報道,蜂擁而至。結果不但破壞環境,更釀成意外。
  
在享受大自然給予的美麗環境,我們理應好好保護。更進一步是回饋大自然,做到「Give and Take」。小時候長輩會跟我們說說行山時不要亂摘花草,長大後會知道行山時要把自己的垃圾帶走。現在已與友人說好於未來行山時要帶上黑色大垃圾膠袋和勞工手套,邊行邊執垃圾。

漫漫長路 路上有你不絕望

小編之前幾篇文章均批評政府在旅遊管理的政策上不足之處,一直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社會意識。小編一直單純地期望透過推動利基旅遊來保護自然生態和保留傳統文化,但近來發生的事情令小編反思自己的主張。眼見不但沒有好好保護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反而加速破壞,心裏總有種「好心做壞事」的感覺。小編曾自問是否應放棄,不再堅持自己的主張。 經過徹夜思量後,小編依然堅持自己所想。原因很簡單 - 小編深信這只是過程,而非結果。若能深耕細作,假以時日定必能夠踏上成功之路。
  
小編並不奢望新一屆政府有什麼旅遊管理新哲學,只希望更多人理解旅遊管理的重要性。更希望的是能消除大眾對旅遊管理的謬誤,明白旅遊管理非小眾的議題。 小編期望能夠透過香港旅遊管理情報這個專頁,為大家帶來更多有關資訊。期望在漫漫長路上有你的支持,小編絕不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