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的失常日記》:病人先於數據

《我的失常日記》:病人先於數據

改編自紐約暢銷小說的真人真事電影,由「超殺女」嘉兒莫蕊茲(Chloe Grace Moretz)主演。《我的失常日記》(Brain on fire)講述一位21歲的大學畢業生蘇珊娜,在紐約郵報得到一份夢寐以求的記者工作,更深受器用。同時又與音樂人史提芬(湯馬士曼 飾)蜜運,事業愛情兩得意。但可惜好景不常,由起初的小小感冒病徵,然後變得善忘。最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更出現幻覺及癲癇症狀。幸好身邊人的支持,四處求醫。但留院多時不但未能找到真相,更差點需要進入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幸好最後有一位醫生提出正確的判斷及指引,讓蘇珊娜成功克服病魔。

蘇珊娜所染上的是「抗NMDA受體腦炎」,這一罕見疾病雖然可以致命,並非絕症,康復率很高。但因病情十分複雜及罕見,因此有不少病人錯過黃金治療時間,或被誤診為精神病,失去康復的機會。而這一本小說及電影,可以提升大眾對此病的認識。

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多小人因為醫療體制的問題,而被誤診,或失去黃金治療的機會?在香港,三五不時都會聽到誤診的案件。就像早前有一位失聰人士因溝通問題被誤送青山醫院,更因此失去工作;又有一名長者因為誤診而失去生命。香港醫療體制看似完善,卻有大量醫療事故發生。到底是人還是政策的問題?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隱約看到,不同的醫生只當蘇珊娜是一個精神病人,就算她說她只是Google了病徵,便說自己患了躁鬱症,醫生便相信她,給她精神病藥。

所有醫生都看到表面症狀,表面的精神錯亂,然後只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結束治療」。沒有人認真對待蘇珊娜,沒有人認真的醫治她。多名醫生都只當蘇珊娜是不同的數據,不同的圖像,沒有人真正地將她當成一個人。

只因為她的父母堅持蘇珊娜並非患有精神病,不斷強迫醫生作更多的測試,才讓醫生懷疑,蘇珊娜是不是真的患有精神病。現代醫學相信測試,相信數據,人被隔離,變成為一堆堆不同的數據。只要數據跟某種病徵相同,便可以將人歸類,便可快速得到治療。但當病人本身被排除在外時,便有機會成為誤診,便有機會使病人受苦。但納加醫生的出現,他沒有將蘇珊娜當成數據,他跟她對話,直接面對她。

最後跟她一起進行不同的測試,才可得出正確的判斷以及指引,成功醫治好她的病。在這,並不是因為納加醫生比其他醫生優秀才找出來病因,而是因為他不只是檢查數據,他只是重新將蘇珊娜放回中心點。

雖然說現今科學昌明,醫學發達。種種不同的測試可以迅速找出病因。但亦是這種便利,讓醫人,以及病人淪為機器、電腦、數據和測試結果。只要某部份數據及測試結果不符,便難以作出適當判斷。但這電影除了告知觀眾有這罕見疾病外,更是一封給醫生,以及制定醫療制度的人的信:請謹記,病人先於數據。請勿忘記,治療中,最重要的是人,並不是數據。